经穴名,代号BL27。出《脉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小肠之背俞穴。位于骶部,平第一骶后孔,距骶正中线1.5寸处;一说“除脊各寸半”(《针灸资生经》)。布有第一骶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和骶外侧动、静脉后支。主治
书名。8卷。明·方有执撰。刊于1592年。方氏认为《伤寒论》一乱于王叔和的重编,再乱于成无己的注释,失去仲景原著伤寒兼杂病的完整性。遂予重新编注、考订,并调整了若干条原文的编次,删去了《伤寒例》一篇,
同伐肝。详该条。
出《新修本草》。即香蒲,详该条。
即接产。
综合性医书。2卷。元·李汤卿撰。全书依次为原道统、推运气、明形气、评脉法、察病机、理伤寒、演治法、辨药性、十八剂共九部分。论述简要,颇能融会诸家学说。李氏将方剂的类别分为轻、淡、清、解、缓、火、暑、湿
运气术语。司天与在泉的合称。司天象征在上,主上半年的气运情况;在泉象征在下,主下半年的气运情况。如子午年是少阴君火司天,则阳明燥金在泉;卯酉年为阳明燥金司天,则少阴君火在泉。司天与在泉,可推算一年中岁
病证名。小儿夜间啼哭,不得安静的痧胀。如视其腿弯、肘弯有青筋的,可用消毒三棱针于青筋上刺之,放出紫黑毒血;如其胸胀作痛的,用刷子蘸香油刮之,痧起,其啼可止(《痧胀玉衡》)。
综合性医书。3卷。明·黄济之撰。刊于1535年。书名本草,实际上以介绍临床各科常见病脉、因、证、治为主,前有五脏虚实、脉法、脉体升降图、经络图、十四经穴等内容。编次不同于一般临床综合性医著,辨证颇多心
实邪结聚的病,反现类似虚证的假象。如热结胃肠、痰食壅滞、大积大聚,致使经络阻滞,气血不能外达,因而出现精神默默、身寒肢冷、脉象沉伏或迟涩等证。但细察患者,声高气粗,脉虽沉伏或迟涩但有力,体虽瘦而神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