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用药的一种剂型。将药末附粘于纱布条上,或单用药末加浆液搓成药条,插入伤口,用以化脓或腐蚀瘘管。
见中国医学入门从书条。
《古今医鉴》卷四方。白术(土炒)二两,陈皮(去白)、枳实(麸炒)、黄柏(盐炒)各一两,黄连(姜炒)、黄芩(酒炒)、茯苓、炒神曲,山楂肉、香附(醋炒)各五钱,贝母(去心)八钱,炒麦芽、炙甘草各三钱,砂仁
病证名。见《杂病源流犀烛》卷廿二。即瞳神散大。详该条。
见《中国药学大辞典》。为乌药之处方名,详乌药条。
见《四川中药志》。为翻白草之别名,详该条。
书名。见明·殷仲春《医藏书目》。卷数不详,已佚。
见《本草纲目》。为小巢菜之别名,详该条。
指身体,与精神相对而言。
指某些药物能引导其它药物的药力到达病变部位或某一经脉,起“向导”的作用,故称。如太阳经病,用羌活、防风、藁本为引;阳明经病,用升麻、葛根、白芷为引;少阳经病,用柴胡为引;太阴经病,用苍术为引;少阴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