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雷火之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
指足下面,又称脚底板。陈实功《外科正宗》:“又或足底弯曲之处,痒湿皆然。”
出《四川通志》。为狗屎花之别名,详该条。
见《土宿本草》。为消石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徐大椿《女科旨要》:“肝肾阴亏,相火炎上,不时均令心烦,且亦令人作躁谓之子燥。”即孕悲。参见该条。
出《梅师集验方》。即白杨树皮,详该条。
古代医学分科之一。宋代未独立设科,元、明代医学分十三科,始独立设咽喉科。参见十三科条。
证名。指大便时排出的腐浊垢腻物质。多因湿热邪毒郁滞肠道所致。《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肠垢者,肠间津汁垢腻也。”便肠垢,可见于热痢。协热利等。《杂病源流犀烛·痢疾源流》:“其冷热蕴结肠胃间,滑泄垢腻
病名。系指耳鸣之因于肝阳上亢所致者。治宜清肝泻火。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参见耳鸣条。
见《现代实用中药》。为木防己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