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脉学部位考
见伤寒方经解条。
见伤寒方经解条。
见濯之《胎产须知》。即胀后产。详该条。
病名。《鲍氏验方新编》卷一:“舌上生菌,此恶症也。初起如豆,渐大如菌,疼痛红烂,由心脾热毒所致。”即舌癌。参见舌岩条。
表里同病类型之一。症见汗出恶风、气弱少言、头晕心悸、四肢倦怠、食少便溏,舌质淡嫩,脉象细弱。可因体质素虚,误汗虚表而致,也见于大病后气血两虚患者,宜气血双补调治。
病证名。见清·佚名《眼科易知》。即瞳人干缺。详该条。
病名。出《外科大成》卷二。即眉疽。见该条。
人体部位名。见《张氏医通》卷八。即眼睑。详该条。
书名。见《隋书·经籍志》。不著撰人。1卷。已佚。
耳前曲周部以下的头发。禾髎穴在此发尖处。《素问·气府论》:“足少阳脉气所发者六十二穴:……锐发下各一。”
病证名。小儿痉病之一。感受湿热病邪而致的痉证。湿热病邪。侵袭经络,以致身热不扬,抽搐,或四肢痉挛,角弓反张。治宜清热化湿为主,如甘露消毒丹。清·吴鞠通《解儿难》:“湿为浊邪,最善弥漫三焦,上蔽清窍,内
古代眼科手术方法。见《太平圣惠方》卷一百三十三。即金针开内障。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