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沉降的药物,以治疗邪气上逆的病证。如咳嗽气上逆,痰多而稠,苔微黄,脉滑,用苏子降气汤。
出《肘后备急方》卷五。即阴痛。详该条。
【介绍】:清医家。原名鹤琴,字赐君。四川温江人。博学深思,涉猎天文地理,医药术数,为人治病每获奇效。撰有《伤寒读本》4卷,多宗《伤寒来苏集》,并补以《金匮要略》方而成。又潜心考订,删繁正讹,撰《玉函读
证名。多因素性急躁,孕后血聚养胎,阴血益虚,肝火犯胃。症见呕吐苦水,或食入即吐,眩晕口苦等。宜清肝和胃,降逆止呕,用加味温胆汤(陈皮、半夏、茯苓、甘草、枳实、竹茹、黄芩、黄连、麦冬、芦根、姜、枣)。
宋代医官职称。隶属于翰林医官院,系一般下级医官职务,官阶从七品。参见翰林医官院条。
出《素问·天元纪大论》。详“阳中有阴”条。
见妇人良方条。
病名。生于手掌的一种皮肤病。《外科正宗》卷四:“初起红斑白点,久则皮肤枯厚破裂不已……。”多因感受风毒,凝结皮肤,气血失养所致;或由接触传染而得。初起手掌及手指皮下生小水疱、瘙痒,继而疱破,迭起白皮,
证名。出《灵枢·五邪》。指因眩晕而跌倒。参见眩晕、中风条。
病名。亦称燥凉。指感受秋燥之邪而偏寒者,与温燥相对而言。《重订通俗伤寒论·秋燥伤寒》:“秋深初凉,西风肃杀,感之者多病风燥,此属燥凉,较严冬风寒为轻。”《温病条辨》卷四:“盖燥气寒化,乃燥气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