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咳血

咳血

证名。①又称嗽血。见《济生方》。指咳嗽有血。来自肺脏者。多因外感风热燥火,或木火刑金,阴虚火动,灼伤肺络所致。《医林绳墨·血论》:“从嗽而来于肺者为咳血。”《症因脉治·吐血咳血总论》:“咽中胃管呕出名吐血,喉中肺管嗽出名咳血。”《赤水玄珠》卷九:“嗽出痰内有血者,名咳血,又云嗽血。其因有二,热壅于肺者易治,不过凉之而已,久嗽损于肺者难治,此已成劳也。”《张氏医通·诸血门》:“咳血者,因咳嗽而见血,或干咳,或痰中见红丝血点一两口,气急喘促。此虽肺体自燥,亦为火逆,咳伤血膜,而血随痰出也。……治宜六味丸加门冬、五味清金壮水为主,略兼阿胶贝母百合、款冬、紫菀,润肺止咳之剂。血止后胃虚少食,气息不续者,劫劳散半夏加紫菀茸及琼玉膏调理之。咳血久而成劳,或劳而咳血,肌肉消瘦四肢倦怠五心烦热咽干颊赤,心冲潮热盗汗减食,异功散加阿胶,或四君子加黄芪鳖甲、麦冬、五味。阴虚火动而咳血,或痰中有血星如珠者,生料六味丸加茜根、乌贼骨、童便。”如外感风热者,症见喉痒干咳,血出鲜红,或痰少带血,口干鼻燥,或身热骨楚,脉浮数。治宜祛风宣肺润燥宁络,用桑杏汤、千金麦门冬汤加减。肝火犯肺者,症见干咳阵作,痰少带血或纯血鲜红,胸胁刺痛,心烦易怒,头胀头痛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清肝润肺,和络止血,用柴胡连梅散或泻白散黛蛤散。②指咳血而少痰者。《景岳全书·杂证谟》:“咳血嗽血,皆从肺窍中出,虽若同类,而实有不同也。盖咳血者少痰,其出较难;嗽血者多痰,其出较易。”参见嗽血、失血条。本病证可见于支气管扩张、肺炎、肺部结核、肺癌等疾病。

猜你喜欢

  • 黑鱼

    见《日用本草》。即鳢鱼,详该条。

  • 腋痛

    证名。《症因脉治》卷一:“腋痛者,在两胁之上,奶旁外侧,痛连缺盆,肺经症也。若在腋之下,原是胁痛,而非腋痛。”致病原因,有外感、内伤之别。外感多因风寒、燥热等邪侵肺所致;内伤多因郁怒伤肝、积热熏肺或肾

  • 田萍

    见《中药志》。为浮萍之别名,详该条。

  • 许学文

    【介绍】:明代医家。安徽合肥人。精通医术,尤其长于痘疹科。著有《痘科约旨》、《保赤正脉》二书,均佚。

  • 戟叶半夏

    见《广西本草选编》。为水半夏之别名,详该条。

  • 类证活人书

    书名。宋·朱肱撰,刊于1108年。22卷(一作20卷)。初名《无求子伤寒百问》,又名《南阳活人书》。全书分四部分,分别论述伤寒各证以及一些杂病。卷1~11,以问答体例剖析伤寒的各种相类证候;卷12~1

  • 暴病

    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指急而重的病症,亦可指急性病、新发病。

  • 摩娑*suō梭)

    即推拿。又作摩挲、摩挱。《释名·释姿容》:“摩娑,犹末杀也,手上下之言也。”详见摩法、推拿条。

  • 续医断

    医论著作。2卷。日人贺屋敬(恭安)撰。刊于1811年。此书续写其师吉益东洞之《医断》。上卷论疾病急逆虚实、所在、病因、脉候、病名及死生等。下卷论伤寒六经病及过经、转属、合病、坏病等。现存初刻本。

  • 膈下

    膈,指膈膜,为分开胸腹之筋膜。膈下指膈膜以下的部位,即上腹部。《医林改错》:“在内分膈膜上下两段,膈膜以上,心肺咽喉,左右气门,其余之物,皆在膈膜以下。……立膈下逐瘀汤,治肚腹血瘀之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