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病二十八候之一。《诸病源候论·黄病诸候》:“热毒气在脾胃,与谷气相搏,热蒸在内,不得宣散,先心腹胀满气急,然后身面悉黄,名为内黄。”治宜选用栀子散、茵陈散、三黄散等方。参见黄疸条。
即犀黄丸,见该条。
【介绍】:清代医家。字渭泉。江苏如皋人。编有《临证医案笔记》(1836年)。
古病名。见《肘后备急方》卷七。又称水毒病,详该条。
见《湖南药物志》。为地白草之别名,详该条。
见《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为苍条鱼鳖之别名,详该条。
即柔肝。详该条。
见《青岛中草药手册》。即乌贼鱼腹中墨,详该条。
病名。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一。指因湿致喘。多由外受水湿或湿气内蒸,肺失宣降,脾不运化而致水道不调,气机壅逆。症见胸腹痞胀,气逆喘促,甚至张口呼吸等。治疗以利水为要,如渗湿汤等方。《医学纲目》卷二十七:
中医丛书。清施雯(澹宁)等撰。收有《今运摘要》、《脉法大成》、《胎产证治》、《虚损启微》、《得配本草》等五种。现存清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