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唇风

唇风

病名。见《外科正宗》卷四。又名唇瞤唇颤动,本病多因胃经湿热外感风邪,风热相搏而成。多发于下唇。初起红肿发痒,继则破裂流水,痛如火燎;如风盛过燥,则口唇干裂脱屑,状若无皮,日久口唇瞤动不止。治疗:初宜疏风清热,表里两解。内服防风通圣散,日久宜养血祛风,内服四物汤加蝉衣僵蚕全蝎。外搽黄连油或紫归油频搽、或冰硼散调水或油擦唇部。相当于剥脱性唇炎。又《医宗金鉴》卷六十五:“唇风多在下唇生,阳明胃经风火攻,初起发痒色红肿,久裂流水火燎痛。”治宜疏风清热,表里双解。服双解通圣散加减,外涂黄连膏

猜你喜欢

  • 洗冤录辨正

    法医学著作。清·瞿中溶撰于1827年。1卷。作者鉴于《洗冤集录》一书屡为后人集注或改动,内容已与原著有所出入,遂以其所藏之元刻本为依据,与其他版本相互参校而成此书。书中强调早期检验的重要性,谓:“检验

  • 孔子枕中散

    见《千金翼方》卷十六。即孔子大圣知枕中方,见该条。

  • 推拿麻醉

    祖国医学的麻醉方法之一。又称按摩麻醉。运用推拿手法刺激穴位以达到镇痛效果,使病人能在意识完全清醒的状态下接受手术的方法。常用于拔牙、甲状腺切除、胃部分切除等手术。由于在手法操作中,多用按压一类的手法,

  • 闪腰岔气

    病证名。为腰部急性筋肉扭、挫伤,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多因跌闪、扭挫或搬重物用力不当,伤及腰部及胸椎下段,使经络气血郁闭所致。症见腰部疼痛难忍,不能俯仰、转侧,局部无红肿,但有窜痛感。治宜行气通络。内服

  • 耳骨

    即解部学的听小骨。有槌骨、砧骨、镫骨,左右合计共六块。详各条。

  • 停饮眩晕

    病证名。指眩晕由心下或膈间停饮所致者。《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证治汇补·眩晕》:“停饮眩晕

  • 膏淋

    病名。又名肉淋。指淋症而见小便如米泔或脂膏者。多因肾虚不固或湿热蕴蒸下焦所致。《诸病源候论·淋病诸候》:“膏淋者,淋而有肥状似膏,故谓之膏淋,亦曰肉淋。此肾虚不能制于肥液,故与小便俱出也。”《证治要诀

  • 灰中黑滑苔

    舌淡灰色,中间有滑苔数点,黑如墨汁。为邪热传里,内挟宿食,宜表里双解,可用大柴胡汤(见《伤寒舌鉴》)。

  • 牡疝

    古病名。疝的一种。《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牡疝在鬲下,上连肺,病得之内。”详疝条。

  • 方开

    【生卒】:十八世纪【介绍】:清代医家。新安(今安徽境)人,生平未详。曾抄录整理《摩腹运气图考》(后改名《延年九转法》)1卷,由颜伟于1735年作序。该书列有九图,并附图说,论述揉腹导引、健康长寿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