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即小儿惊。出《诸病源候论》。详小儿惊条。
痧证之一。《痧胀玉衡·手臂痛痧》:“手臂有痧,攻及脏腑者为紧痧,不攻脏腑者为慢痧。慢痧之症,惟刺手臂,紧痧之症,兼服痧药。”参痧条。
宋代医官职称。隶属翰林医官院,官阶正七品。参见翰林医官院条。
见《广东中草药》。为鸡骨草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见崔彧条。
五善之一。口和不渴,小便清长者为肾善(见《外科正宗》)。
证名。指头额局部多汗。《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称为额上汗出。分虚实二证,实证湿热者居多,虚证多为亡阳虚脱之候。《类证治裁·汗症》:“胃热上蒸,额汗发黄,小水不利者,五苓散加茵陈,甚则茵陈蒿汤利之。”
经穴别名。《圣济总录》:“足上廉二穴,一名上巨虚。”见该条。
病名。指由湿热病传变所致的痉症。多因湿热挟风,侵入筋脉;或邪入手足厥阴,热盛动风所致。薛生白《湿热病篇》:“湿热证,三四日即口噤,四肢牵引拘急,甚则角弓反张,此湿热侵入经络脉隧中。宜鲜地、秦艽、威灵仙
眼的部位。白睛之俗称。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