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补内经拾遗方论
见内经拾遗方论条。
见内经拾遗方论条。
见《广东中草药》。即走马胎,详该条。
出《蜀本草》。为槐耳之别名,详该条。
①奇经八脉之一。出《灵枢·经别》。其循行路线,据《难经·二十八难》载:“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本脉约自与第二腰椎同高的季胁部下边开始,斜向下行到带脉、五枢、维道横行腰腹,绕身一周。本脉发生病变
病名。见《寿世保元》卷九。为紫白癜风的合称。
证名。指口唇内缩。多由脾经寒盛所致。《证治汇补·口唇章》:“唇属于脾,经合于胃,脾胃受邪则唇为之病,风胜则动,寒胜则缩。”治宜理中汤等方。参见唇萎条。
出《证治准绳·幼科》。即小儿指纹。详该条。
是用药制丝线(或普通丝线)或橡皮筋等挂断肛门瘘管的方法。亦适用于疮疡溃后形成的瘘管。其原理是利用线的张力促使局部气血阻塞,肌肉坏死,以达到切开瘘管的目的。
病名。①《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四:“诸漏皆有脓汁,此漏独以脓为名者,是诸疮久不瘥成漏,而重为热毒气停积生脓常不绝,故谓之脓漏也。”②《外科启玄》卷十二:“脓漏其根在胆,因不遂志而得之。”属瘰疬之类,指淋
是针刺面穴以治疗疾病的方法。面部和经络联系密切,“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灵枢·邪气藏腑病形》)。《灵枢·五色》明确指出,在颜面,“五藏六府肢节三部也,各有部分”,并具体记
经穴名,代号SI14。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太阳小肠经。位于背部,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另说“大杼旁三寸”(《医学入门》);“平开大椎三寸”(《循经考穴编》广注);“横直陶道四寸七分微高些”(《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