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七情之一。悲哀过度可伤脏气。《灵枢·口问》:“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而内脏病变亦可致易悲之症。《灵枢·本神》:“心气虚则悲。”《素问·宣明五气》:“(精气)并于肺则悲。”②病证名。
见《分类草药性》。为碧桃干之别名,详该条。
脉象之一。一息四至,来去怠缓。若脉来和缓均匀,为平脉;若脉来弛缓松懈为病脉,多见于湿证或脾胃虚弱。《脉诀汇辨》:“缓为胃气,不止于病,取其兼见,方可断证。浮缓伤风,沉缓寒湿,缓大风虚,缓细湿痹,缓涩脾
指脾胃。《脾胃论》:“津液至中宫变化为血也。”脾胃属土而居中,故称之为中宫。
指口内呼出秽浊的臭气。又名口气、口殠。《诸病源候论·口臭候》:“口臭,由五脏六府不调,气上胸鬲。”《杂病源流犀烛·口齿唇舌病源流》:“虚火郁热,蕴于胸胃之间,则口臭,宜加减甘露饮,或心劳味厚之人,亦口
病名。指夏季时节饮食后冒寒伤湿所致的霍乱。《张氏医通》卷四:“夏月霍乱,吐泻作渴,胃苓汤加半夏、藿香;面赤口干,加炒川连。春夏秋三时,饮食后触冒暴寒,成此症者,藿香正气散。若吐刊转筋,为风木行脾,平胃
病名。脾虫即寸白虫。《本事方释义·诸虫飞尸鬼疰》:“脾虫曰寸白。”即寸白虫病。详该条。
异痘之一。即痘疮攒集于颈项部的症状。属痘毒攻肺;若不急治,则毒攻咽喉,必发为喉头肿痛,音哑,声呛,汤药难下,变为险证。
指膝部内外两侧的骨隆起,相当于股骨内外上髁部位。《素问骨空论》:“侠膝之骨为连骸。”
病名。见《重楼玉钥》卷上。此症多由肺胃蕴热,热邪上炎所致。症见咽喉或上腭肿生血泡,胀塞咽喉、疼痛难咽。《重楼玉钥》卷上:“此症或因饮食火物,触动肺胃积热,致陡起斯症,或在喉头上腭,及舌根左右生一血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