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眩晕证治》。又称中暑眩晕。详该条。
经外穴名。即印堂。《千金翼方》:“曲眉穴,位在两眉间。”
见《救荒本草》。为甘露子之别名,详该条。
见《上海常用中草药》。为苹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清医家。四川巴县人。公元1722年曾在太医院任职,撰《药性通考》8卷,论415种药物之药性与主治,並附或问以答疑难。另列有医论25则以论杂证及其治方。
病证名。见《医钞类编》卷七。《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因极饮过度所致也。”酒性大热,最易伤胃,胃气不守,乱于胸中,中焦之血,不布于经络,因热射肺而为咳逆,
病名。痟通“消”。见《世医得效方》卷六。即消渴,详该条。
儿科五脏病证治之一。肺为娇脏,主气之宣发肃降。《育婴家秘》:“肺最居上,为脏腑之华盖,息之出入,气之升降,必由之路,故主气。”寒热伤肺,则气逆,为喘为咳。因于寒者,麻黄汤主之;因于热者,宜泻白散;肺热
出单养贤《胎产全书》。即产后流注。详该条。
见《证治要诀》。即恶阻。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