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陵
见大陵条。
见大陵条。
病证名,出《证治准绳·幼科》。因小肠有病引起的水肿,为小儿浮肿的一种类型。由于小肠热郁,水湿内停,湿热相搏,注入下焦所致。临床症状为浮肿,小腹急满。治宜清热利湿,用导赤散加减。
名词。出《玄女经》。亦名臭鼠。即阴蒂。
见《症因脉治》卷四。即生脉散,见该条。
见《江苏省植物药材志》。为白茅花之别名,详该条。
见南雅堂医书全集条。
研制方。见《新编中成药手册》。续断、补骨脂、制附子、熟地黄、淫羊藿、骨碎补、独活、桂枝、赤芍、白芍、牛膝、苍术、威灵仙、知母、防风、伸筋草、麻黄、松节、穿山甲(炙)、虎骨(炙)。冲剂,每服10~20克
即真武汤,见该条。
病证名。《幼幼新书》卷二十,引《宝鑑》衣厚伤温歌:“衣厚伤温损小儿,热蒸津液透皮肤;致令身体并头上,汗出如珠滴湿衣。”可见伤温的实质是护理不当,衣着过多,导致小儿腠理开疏,汗出散热,反而易感风寒之证。
①出《尔雅·郭璞注》。即水芹。②出《名医别录》。即旱芹。各详该条。
证名。见《备急千金翼方》卷十一。亦作眼闇,即目昏。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