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病证。《证治准绳·杂病》:“谓视日与灯烛皆生红晕也,……皆是实火阳邪发越于上之害,诸络必有滞涩,轻者晕小而淡,重者晕大而浓。”多见于绿风内障或眵泪粘稠之外障眼病。参见目晕条。
十三鬼穴之一。出《备急千金要方》。即水沟。
郁证之一。《赤水玄珠》卷十一:“胆郁者,口苦,身微潮热往来,惕惕然如人将捕之。治宜柴胡、竹茹、干姜。”参见郁证条。
病名。见《症因脉治》卷三。又名胞痹。详该条。
又称滋阴润燥。润燥法之一。是治疗燥伤肺胃阴分的方法。患者咽干口渴、午后身热、或干咳少痰、舌质红、脉细数,用沙参麦冬汤、益胃汤。肠燥便秘,可用增液汤。
眼的八廓名称之一。见《银海精微》。又名坤廓、坤地廓、水谷廓。①《审视瑶函》:“以(气)轮上血脉丝络为凭。”“坤位西南,络通于胃之腑,脏属于脾。”②《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地廓即肉轮也,肉轮属脾,
病名。见《诸病源候论·黄病诸候》。为九疸之一。症见身面发黄,饮少,小便多而色白如泔。《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发于脾,则为肉疸。”多因饮食过度,醉酒劳伤,脾胃有瘀热所致。治宜寒水石散等方。参见黄疸有
①出《神农本草经》。为石菖蒲之别名,详该条。②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作冒阳,即复溜。见该条。
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七。即经来腹痛,详该条。
见《本草纲目》。为莲须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