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系指牙根龈肉肿起,色紫,因其形似菌者故名。多由阳明火炽,血热气滞所致。症见牙根龈肉肿起如菌状,色紫或如木耳。《咽喉经验秘传》:“牙菌生于牙根,其状紫黑色如菌,此系火盛
证名。即阳气欲绝之汗多证。《医略六书·杂病证治》:“亡阳汗者,……每每病笃虚极之人,多有头面汗淋,口鼻俱冷,而手足青色,气促不止者,急宜温补以追欲绝之阳。”参亡阳条。
证名。见《傅青主女科》。清·王实颖《广嗣五种备要》:“胎前素弱,产后又亏,胃难纳谷,脾不健运。或因伤食而停滞,或因血虚而便闭,误进消耗等药,胃气益损,满闷益增,气不升降,滋热助积,郁积之久,遂成膨胀。
同消食化滞。详该条。
见《仙传外科集验方》。即冲和膏,见该条。
见《竹林寺女科秘方考》。即经来出白虫。详该条。
【生卒】:十五世纪中至十六世纪初【介绍】:明代官吏兼医家。字汝言,号节斋。慈溪人。因父病而学医,成化二十年(一说弘治年间)举进士,官至右副都御史。并在宦余为人治病,常有良效。卒年78岁。他根据古代本草
①运气术语。指六气定位中的在泉之气。如水位下之土气、土位下之金气等。《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徵其下气而见可知也。”②人身下元之气。《灵枢·口问》:“下气不足,则为痿厥心悗。”③治疗效应降气或镇潜。《
病证名。见《万病回春》卷四。即瘀血咳。详该条。
出《雷公炮炙论》。为草薢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