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小儿麻痹后遗症

小儿麻痹后遗症

病证名,属痿证、痿躄的范围。多由风湿热之邪内窜经络所致,不同于一般温邪袭肺或暑湿壅阻肠胃。《素问·生气通天论》:“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张,软短为拘,弛张为痿。”临床表现早期类似感冒,如发热呕吐、腹泻等。发生麻痹前期多有面赤,咽红,出汗,全身肌肉疼痛拘急四肢颤震等。治宜通利湿热,祛风通络。若病毒内窜,可出现嗜睡,昏迷,抽搦,项强喘促,吞咽困难等症,治宜熄风镇静,或定喘降逆。本病进入麻痹期,瘫痪可发于身体各部,常见于四肢,尤以下肢为多见,治宜疏风通络,调和气血,可用独活寄生汤加减;如面部瘫痪,可用牵正散加减,或针刺颊车地仓合谷。若此期未能恢复,日久引致肌肉萎缩,关节变形等,即为小儿麻痹后遗症。治宜补益肝肾,温通络脉,可用虎潜丸活络丹金刚丸等。并积极配合针灸按摩治疗,上肢瘫痪取肩髃肩髎曲池大椎;下肢瘫痪取足三里解溪环跳风市阳陵泉;腹肌瘫痪取中脘梁门气海;颈肌瘫痪取天柱天鼎天容

猜你喜欢

  • 臭根

    见《福建民间草药》。为大青根之别名,详该条。

  • 金丝蝴蝶

    见《中国树木分类学》。为红旱莲之别名,详该条。

  • 太祖

    经外奇穴别名。《中国针灸学》:“椎顶又名太祖。”江苏省中医学校《针灸学》作崇骨别名。

  • 晚嫁难产

    病名。清·汪嘉谟《胎产辑萃》:“三十后适人者,谓之晚嫁。盖少嫁则筋骨软,故产门易开;晚嫁则筋骨坚强,所以难产。”临月可服苧麻根饮(苧根、人参、陈皮、生地、炙草、乌梅肉,水煎服)。

  • 旺胆消酒汤

    《辨证录》卷七方。柞木枝、栀子、桑白皮、茯苓各三钱,白芍药一两,竹叶一百片,泽泻二钱。水煎服。治酒疸,心中时时懊憹,热不能食,尝欲呕吐,胸腹作满。

  • 心痈

    病名。指位于巨阙穴处的痈。巨阙穴为心之募穴,故名。《圣济总录》卷一百二十八:“巨阙隐隐而痛者,心疽也。心上肉微起者,心痈也。”由心火炽盛,兼平素过度饮酒或贪食辛热,积热化火而成。证见寒热身疼,头面色赤

  • 香草

    ①见《广西中草药》。为毛麝香之别名。②见《本草纲目》。为佩兰之别名。各详该条。

  • 伤食吐

    病证名。因饮食不节而引起的呕吐。《古今医统》:“凡小儿乳哺不宜过饱,若满则溢,故令呕吐。”小儿饮食失宜,最易导致胃气受伤,胃气伤则呕吐。表现为频吐酸馊粘液,或吐黄水,或吐清涎,腹胀,嗳气,厌食等。见于

  • 瘟疫

    病名。亦称温疫。感受疫疠之气,造成流行性急性传染病的总称。《素问·本病论》:“民病温疫早发,咽嗌乃干,四肢满,肢节皆痛。”后世常见者为:①暑热疫毒,伏邪于胃。症见壮热烦躁,头痛如劈,腹痛泄泻,或见衄血

  • 鸡盲

    病证名。见《证治准绳·杂病》。“此症世呼鸡盲,一名雀目,……至晚不见,晓则复明。”(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详雀目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