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由肌痹发展而成。亦有称为肌痹者。《素问·痹论》:“脾痹者,四支解堕,发咳呕汁,上为大塞。”《圣济总录·脾痹》:“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是为脾痹。”《症因脉治·脾痹》:“脾痹之症,即肌痹也
病名。《重楼玉钥》卷上:“此症生在帝中两边,靠于上腭左右俱有。皆红肿不能吞咽,甚至肿出舌上来,连舌亦痛。用刀之法,宜靠肿处将刀轻轻刺破,切不可深。”
见《分类草药性》。为山茶花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出《外科大成》卷二。即臑痈之轻症。详该条。
【介绍】:明代文人。字仪用。浙江嘉兴人。编有《药镜》4卷。
即枕骨。又名后山骨。详后山骨条。
【介绍】:清代医家。字振声,号西垣。江苏仪征人。编著有《辨疫琐言》等书。
九注之一。《诸病源候论·水注候》:“人肾虚受邪,不能通传水液故也。肾与膀胱合,俱主水,膀胱为津液之府,肾气下通于阴,若肾气平和,则能通传水液,若虚则不能通传,脾与胃合,俱主土,胃为水谷之海,脾候身之肌
骨名。见《伤科汇纂》。即下横骨。详该条。
即葛根黄芩黄连汤,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