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本草拾遗》。为千里光之别名,详该条。
出明·汪机《痘治理辨》。即奶麻。详该条。
见中国医学约编十种条。
古刺法名。十二刺之一。《灵枢·官针》:“报刺者,刺痛无常处也。上下行者,直内无拔针,以左手随病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之也。”指治疗游走性疼痛一类病症的针刺方法。其法直刺痛处,并予留针,再以左手按其周围痛
见《广州植物志》。为伤寒草之别名,详该条。
见《本草推陈》。为番杏之别名,详该条。
见《医学入门》卷七。即化毒排脓内补十宣散,见该条。
见《东北药用植物志》。为铃兰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又名匏舌、舌下痰包。即舌下囊肿。由痰火互结,留阻舌下而成。症见结肿如匏瓜状,光滑柔耎,色黄不痛,胀满舌下,妨碍饮食、语言。破之出痰涎如鸡子清,粘稠不断,或如豆渣、粉汁,反复不愈。当以利剪剪破,
焦,指肺热叶焦;满,指肺气郁积,胸闷胀满。《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