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湖南药物志》。为秋鼠曲草之别名,详该条。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膻中,见该条。
鬲,同膈。横膈膜上胸腔部。《素问·刺热论》:“颊上者,鬲上也。”
病证名。指精液稀少。见《辨证录·种嗣门》。又称少精。详该条。
灾害。《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灾眚时至。”
《疡医大全》卷二十三方。黄连、苦参、乳香、没药、雄黄各一两,连翘、僵蚕、蝉蜕、防风、全蝎、槐角(牛胆汁煮)、生地黄、牛膝、陈皮、穿山甲、当归、枳壳、地龙各二两,蜈蚣二十条,象牙屑五钱,人参二钱半,蜂房
①五治法之一。针对病邪所在,用针刺或汤药攻邪。根据部位有上取、下取、内取、外取、傍取等。②采用之意。《灵枢·颠狂》:“治之取太阴、阳明。”《素问·藏气法时论》:“取其经,厥阴与少阳。”
病证名。即鼻衄。①伤寒阳明热盛时的鼻衄,同时衄后阳明之热随之而解者,称为红汗。《三指禅》卷二:“伤寒鼻衄,名曰红汗。热随血解。不必止血,亦不必再发汗。”②泛指一般鼻衄者。《伤寒家秘的本》:“俗人以血为
出《证治准绳·幼科》。即木舌。见该条。
见清·许廷哲《保产要旨》。即缺乳。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