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急性肠梗阻

急性肠梗阻

急腹症之一。指肠管急性梗阻不通的病变。属祖国医学关格肠结范围。多因肠道功能失调,气机失司,加之饮食不节,寒凝热闭,湿阻血瘀虫积食滞,或肠管内外各种机械性因素(如扭转、狭窄、肠内外肿瘤压迫、疝嵌顿、肠粘连等)而致肠道通降无权,传化失职而发为本病。临床以腹痛呕吐、胀闷、便闭为主,腹部拒按,晚期可吐出粪便,神志恍惚。常并发严重脱水,腹膜炎与中毒性休克。多可扪及腹部包块,或有瘀血便出,舌质暗红,苔多黄燥,脉弦紧或沉弦而涩。治宜开结通下为主,用大承气汤化裁;寒邪内结者,用大黄附子汤温下之。并须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失调,保持有效胃肠减压,多可免于手术而治愈。对肠道肿瘤、畸形、绞窄性疝等器质性病变引起的肠梗阻或非手术疗法无效的病例,仍应行手术治疗。

猜你喜欢

  • 唇风

    病名。见《外科正宗》卷四。又名唇瞤、唇颤动,本病多因胃经湿热,外感风邪,风热相搏而成。多发于下唇。初起红肿发痒,继则破裂流水,痛如火燎;如风盛过燥,则口唇干裂脱屑,状若无皮,日久口唇瞤动不止。治疗:初

  • 三焦实热

    ①上、中、下三焦同现实热的病证。上焦心肺的实热,可见胸膈闷瞀,额汗出,舌干、嗌肿、喘满;中焦脾胃的实热,可见腹痛胀满,不吐不下,喘急;下焦肝肾的实热,可见大小便不通,或下利脓血。②温病气分热邪弥漫的一

  • 热越

    病理术语。指热邪随汗外越。《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

  • 证治要诀类方

    方书名。4卷。明·戴元礼撰。撰年不详,约刊于1443年。本书取《证治要诀》中各门病症所引诸方,分为汤、饮、散、丸、丹、膏六类,简要地说明其主治、配伍及服用法等。1955年商务印书馆将此书与《证治要诀》

  • 走胆药

    见《云南中草药选》。为青叶胆之别名,详该条。

  • 大楗骨

    又名髀骨。俗称大腿骨。即股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大楗骨,一名髀骨,上端如杵,入于髀枢之臼,下端如槌,接于骨。”

  • 三等

    将全身或面部划分为上、中、下三等。头、腰、足为身之三等;面部三等,以身前发际到印堂为上等,山根至准头为中等,人中至地阁为下等。《灵枢·师传》:“上下三等,脏安且良矣。”

  • 郑枢扶

    【介绍】:见郑瀚条。

  • 太医院都事

    元代医官职称。始设于1322年(至治二年),共2人。属低级官员,官阶从七品。

  • 寒泻

    病证名。又名寒泄。见《证治要诀》卷八。多因寒气内袭,脾阳虚衰所致。《时病论》卷三:“盖寒泻致病之原,良由感受乎寒,寒气内袭于脾,脾胃受寒则阳虚,虚则不司运用,清阳之气,不主上升,反下陷而为便泻。故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