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慢惊风

慢惊风

出《太平圣惠方》。又名天吊风惊风的一种证型。大多出现于大病、久病之后,但也有因小儿体弱,一病就成慢惊者。临床以发病缓慢,无热,抽搐时发时止,缓而无力为其特点。《证治准绳·幼科》:“慢惊之候,或吐或泻,涎呜微喘,眼开神缓,睡则露睛,惊跳搐搦,乍发乍静,或身热,或身冷,或四肢热,或口鼻冷气,面色淡白淡青,眉唇间或青黯,其脉沉迟散缓。盖由急惊过用寒凉,或转太骤,传变成之。”治以培补元气,温运脾胃为主。可用逐寒荡惊汤(《福幼新编》:胡椒、炮姜、肉桂丁香灶心土)或六君子汤加全蝎木香白附子南星。如脾虚肝旺,惊搐频作,宜健脾平肝,用缓肝理脾汤(即异功散桂枝白芍扁豆山药)。但也有久病伤阴虚风内动者,宜滋阴镇静,用阿胶鸡子黄汤(《通俗伤寒论》:阿胶、白芍、石决明、双勾藤,生地、炙甘草茯神鸡子黄络石藤牡蛎)。

猜你喜欢

  • 气积

    病证名。九积之一。指气机郁滞成积者。《儒门事亲》卷三:“气积,噫气痞塞,木香、槟榔之类,甚则枳壳、牵牛。”《金匮翼·积聚统论》:“气积,气滞成积也,凡忧思郁怒,久不得解者,多成此疾。故王宇泰云:治积之

  • 累属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命门。见该条。

  • 古今医统正脉全书

    丛书名。简称《医统正脉》。明·王肯堂辑。刊于1601年。共44种。辑录自《内经》起至明历代医家的重要医著,如《素问》、《灵枢》、《甲乙经》、《中藏经》、《脉经》、《难经》、《金匮要略》、《伤寒论》、《

  • 阴跷穴

    指照海穴。《素问·气穴论》王冰注:“……阴跷穴在足内踝下,是谓照海。”或指交信。《素问·气府论》王冰注:阴跷一,谓交信穴也。”

  • 产后四字真言

    古人总结产后调养的四件注意事项。出清·袁于江《生生宝录》。一曰静,二曰淡(咸伤肾后而绝产,酸伤肝行步艰难,煎炒厚味伤脾),三曰乐(乐则血气易和),四曰坐(使血不上攻)。

  • 淡白喉痈

    病名。《喉科指掌》卷五:“此症因脾肺受寒,其色不红,若用寒冻之剂,七日之内必成脓。”系指患喉痈之色淡白者。身发寒热,六脉俱紧。治宜温散寒邪。方可选用荆防败毒散加减。或针刺少商、商阳两手四穴出血。

  • 怵惕

    证名。怵(chù触),恐惧之意;惕,惊骇之状。多因七情内伤所致。《灵枢·本神》:“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详惊、善恐条。

  • 小牛黄丸

    《审视瑶函》卷四方。牛黄、珍珠、朱砂、母丁香、乳香(去油)、没药(去油)、沉香、雄黄、人参各一钱,琥珀八分,麝香三分,煅钟乳石一钱半,白芷、当归尾各二钱半。为末,老米饭为丸,粟米大,每服一分,空腹、临

  • 七星丹

    见《疡医大全》卷七。即提毒丹,见该条。

  • 肝阳上亢

    又称肝阳偏旺。由肾水亏损不能滋养肝木,或肝阴不足,阴不潜阳所致。临床表现头晕目眩、头痛、面赤、眼花、耳鸣、口苦、舌红、脉弦细数等症。治宜滋阴平肝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