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书名。是《古今图书集成》的一部分。520卷。清·蒋廷锡等编纂,刊于1723年。本书辑录自《内经》到清初的医学文献100余种,分类编纂,包括对古典医籍的注释,各科疾病的辨证论治,以及有关医学的艺文、记
证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指心痛或作或止,久而不愈者。《辨证录·心痛门》:“人有一时心痛,倏痛倏已,一日而十数遍者,饮食无碍,昼夜不安,……乃气虚而微感寒湿之邪,邪冲心包而作痛。”治宜补气温阳,
病名。出《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指阴中时时排气如矢气之状。多因谷气实,胃气下泄;或气血虚、中气下陷所致。谷气实者,兼见大便秘结不通,排出声音响亮,连续不绝,治宜润燥导下,方用膏发煎(猪膏、乱发
书名。3卷。清·何元长、何书田、何鸿舫撰,陆锦燧等选。刊于1918年。陆氏选录清代江苏青浦何姓三世医案。其中以何书田医案叙述病源、病状较为详尽,治法切于实用。
病证名。即霍乱转筋。《霍乱燃犀说》卷上:“霍乱有称为吊脚痧者,即霍乱之剧而转筋者,原非另有一证也。”详霍乱条。
书名。又名《外科全生集》。1卷。清·王维德撰。刊于1740年。本书分6部分,即①论证,总述痈疽的诊治要点;②治法,按人体上、中、下三部分论各种外科病证的治疗;③医方,共载外科效方75首;④杂证,载内、
【介绍】:见史典条。
即补阴。详该条。
①指清气和浊气。《灵枢·阴阳清浊》:“愿闻人气之清浊……受谷者浊,受气者清。清者注阴,浊者注阳……清浊相干,命曰乱气。”参见清气、浊气条。②相气十法之一。诊察病人面部颜色的清亮与浊暗,以了解疾病的阴阳
病证名。《活幼心书》:“先泻而后吐者,乃脾胃虚冷,其候先泻白水,或白冻,吐亦不多,口气缓而神色慢,额前有汗,六脉沉濡,此为冷也。”治宜温中,用理中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