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中医中药>中药材>桑椹

桑椹

《中国药典》:桑椹

药材名称桑椹

拼音Sānɡ Shēn

英文名FRUCTUS MORI

来源本品为桑科植物Morus alba L. 的干燥果穗。4~6月果实变红时采收,晒干,或略蒸后晒干。

性状本品为聚花果,由多数小瘦果集合而成,呈长圆形,长1~2cm,直径0.5~0.8cm。黄棕色、棕红色至暗紫色,有短果序梗。小瘦果卵圆形,稍扁,长约2mm,宽约1mm,外具肉质花被片4枚。气微,味微酸而甜。

性味甘、酸,寒。

归经归心、肝、肾经。

功能主治补血滋阴,生津润燥。用于眩晕耳鸣,心悸失眠,须发早白,津伤口渴,内热消渴,血虚便秘。

用法用量9~15g。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摘录《中国药典》

《中药大辞典》:桑椹

药材名称桑椹

拼音Sānɡ Shēn

别名葚(《尔雅》),桑实(《说文)),乌椹(《本草衍义》),文武实(《素问病机保命集》),黑椹(《本草蒙筌》),桑枣(《生草药性备要》),桑葚子(《本草再新》),桑果(《江苏植药志》),桑粒(《东北药植志》),桑藨(《四川中药志》)。

出处《唐本草》

来源为桑科植物果穗。4~6月当桑椹呈红紫色时采收,晒干或略蒸后晒干。

生境分部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江苏、浙江、湖南、四川、河北等地。

性状干燥果穗呈长圆形,长1~2厘米,直径6~10毫米。基部具柄,长1~1.5厘米。表面紫红色或紫黑色。果穗由30~60个瘦果聚合而成;瘦果卵圆形,稍扁,长2~5毫米,外具膜质苞片4枚。胚乳白色。质油润,富有糖性。气微,味微酸而甜。以个大、肉厚、紫红色、糖性大者为佳。

化学成分含糖、糅酸、苹果酸及维生素B1、B2,C和胡萝卜素。桑椹油的脂肪酸主要由亚油酸和量的硬脂酸、油酸等组成。

炮制用水洗净,拣去杂质,摘除长柄,晒干。

性味甘,寒。

①《唐本草》:"味甘,寒,无毒。"

②《本草衍义》:"微凉。"

③《滇南本草》:"甘酸。"

归经入肝、肾经。

①《本草从新》:"入肾。"

②《本草撮要》:"入足厥阴、少阴经。"

功能主治补肝,益肾,熄风,滋液。治肝肾阴亏,消渴,便秘,目暗,耳鸣,瘰疬,关节不利。

①《唐本草》:"单食,主消渴。"

②《本草拾遗》:"利五脏关节,通血气,捣末,蜜和为丸。"

③《本草衍义》:"治热渴,生精神,及小肠热。"

④《滇南本草》:"益肾脏而固精,久服黑发明目。"

⑤《纲目》:"捣汁饮,解酒中毒,酿酒服,利水气,消肿。"

⑥《玉楸药解》:"治癃淋,瘰疬,秃疮。"

⑦《本草求真》:"除热,养阴,止泻。"

⑧《随息居饮食谱》:"滋肝肾,充血液,祛风湿,健步履,息虚风,清虚火。"

⑨《现代实用中药》:"清凉止咳。"

⑩《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安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熬膏、生啖或浸酒。外用:浸水洗。

注意《本草经疏》:"脾胃虚寒作泄者勿服。"

复方①治心肾衰弱不寐,或习惯性便秘:鲜桑椹一至二两,水适量煎服。(《闽南民间草药》)

②治瘰疬:文武实,黑熟者二斗许,以布袋取汁,熬成薄膏,白汤点一匙,日三服。(《素问病机保命集》文武膏)

③治阴症腹痛:桑椹,绢包风干过,伏天为末。每服三钱,热酒下,取汗。(《湃湖集简方》)

各家论述①《本草经疏》:"桑椹,甘寒益血而除热,为凉血补血益阴之药,消渴由于内热,津液不足,生津故止渴。五脏皆属阴,益阴故利五脏。阴不足则关节之血气不通,血生津满,阴气长盛,则不饥而血气自通矣。热退阴生,则肝心无火,故魂安而神自清宁,神清则聪明内发,阴复则变白不老。甘寒除热,故解中酒毒。性寒而下行利水,故利水气而消肿。"

②《本草述》:"乌椹益阴气便益阴血,血乃水所化,故益阴血,还以行水,风与血同脏,阴血益则风自息。"

③《本经逢瓯》:"《本经》桑根白皮所主,皆言桑椹之功,而宗爽云《本经》言桑甚详,独遗其椹。即濒湖之博识,尚不加察,但以其功误列根皮之下,所以世鲜采用,惟万寿酒用之。"

摘录《中药大辞典》

猜你喜欢

  • 大叶千斤拔根

    药材名称大叶千斤拔根拼音Dà Yè Qiān Jīn Bá Gēn别名天根不倒(《贵州民间药物》),千斤红(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出处《贵州民间药物》来源为豆科植

  • 小花酸藤子

    药材名称小花酸藤子拼音Xiǎo Huā Suān Ténɡ Zǐ别名当归藤、虎尾草、筛萁蔃来源紫金牛科信筒子属植物小花酸藤子Embelia parviflora Wall.,以根及老藤入药。

  • 竹蠹虫蛀末

    《中药大辞典》:竹蠹虫蛀末药材名称竹蠹虫蛀末拼音Zhú Dù Chónɡ Zhù Mò别名竹蛀屑(《圣惠方》)。出处《纲目》来源为竹蠹虫科昆虫竹蠹虫幼

  • 南瓜蒂

    《中药大辞典》:南瓜蒂药材名称南瓜蒂拼音Nán Guā Dì出处《纲目拾遗》来源为葫芦科植物南瓜的瓜蒂。秋季采老熟的南瓜,切取瓜蒂,晒干。生境分部主产于江苏、安徽、浙江等地;其他地

  • 茴香虫

    《全国中草药汇编》:茴香虫药材名称茴香虫拼音Huí Xiānɡ Chónɡ别名黄凤蝶、金凤蝶、芹菜金凤蝶[成虫名]来源昆虫纲鳞翅目凤蝶科金凤蝶Papilio machaon L.,

  • 大乌泡根

    药材名称大乌泡根拼音Dà Wū Pào Gēn别名乌泡(《四川常用中草药》)出处《分类草药性》来源为蕾薇科植物川莓的根或叶。秋、冬季采根,夏季采叶。原形态落叶灌木。高2~5米。茎圆

  • 吴茱萸根

    《中药大辞典》:吴茱萸根药材名称吴茱萸根拼音Wú Zhū Yú Gēn出处《本经》来源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的根或根的韧皮部。9~10月采收。原形态植物形态详"吴茱萸&quo

  • 蕲蛇

    药材名称蕲蛇英文名AGKISTRODON别名大白花蛇、棋盘蛇、五步蛇、百步蛇来源本品为蝰科动物五步蛇Agkisrrodon acutus (Guenther)的干燥体。多于夏、秋二季捕捉,剖开蛇腹,除

  • 三楞筋骨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三楞筋骨草药材名称三楞筋骨草拼音Sān Lénɡ Jīn Gǔ Cǎo别名高杆珍珠茅来源莎草科三楞筋骨草Scleria terrestris (L.)Foss.[S. e

  • 水杨梅根

    《中药大辞典》:水杨梅根药材名称水杨梅根拼音Shuǐ Yánɡ Méi Gēn别名头晕药根(《贵阳民间药草》)。出处《贵州草药》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日本水杨梅的根茎及根。夏、秋采挖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