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指大小不等的痔核同时存在。《疮疡经验全书》卷七:“子母痔一大一小。”宜内服槐角地榆丸,外涂药膏或熏洗患部。参见痔条。
瘟疫的一种。一名蝦蟆瘟。《杂病源流犀烛·瘟疫源流》:“捻头瘟,喉痹失音,项大腹胀,如蝦蟆状,故亦名蝦蟆瘟。宜荆防败毒散。”参见瘟疫、蝦蟆瘟条。
病名。常见于重症中暑。指感受暑邪,热极神昏,卒然痉厥的病证。《温病条辨·上焦篇》:“小儿暑温,身热,卒然痉厥,名曰暑痫,清营汤主之。亦可稍与紫雪丹。”“大人暑癎,亦同上法。热初入营,肝风内乱,手足瘛疭
经脉名。即足厥阴经。马王堆汉墓帛书载:“厥阴脉:系于足大指(丛)毛之上,乘足〔跗上廉〕,去内腂(踝)一寸,上腂(踝)五寸,而〔出大(太)阴之后〕,上出鱼股内廉,触少腹,大渍(眦)旁。是动则〔病:丈〕夫
又名疮痂。指痘疮浆回后所结的痂皮。清·翟良《痘科类编释意》:“痘至脓足浆回结靥之时,其疮蜡色或葡萄色,浆回结痂厚硬而色黑,随结随落,亦如起胀灌浆收靥之三、四次,相挨而落痂,其瘢微红,鲜明光莹,无赤黑,
病证名。出《解围元薮》卷一:“此症音哑无声……若温融和润则阳气调匀,真声通畅。若风湿阴邪搏于阳分,凝滞津液使气道不调,清声闭塞。”哑同痖(《广韵》)。①多由痰湿壅遏肺系,致肺气实而声音不出。治宜宣肺、
隋唐时期医官职称。为太医署最高官职,共2人,全面负责太医署的医疗和教学工作,官阶从七品下。
病名。指外受寒邪感而即发的病。《通俗伤寒论·伤寒本证》:“大伤寒,一名正伤寒。立冬后,严寒为重,春夏秋暴寒为轻。”《伤寒全生集》则以正伤寒发病于冬季。与大伤寒之以季节分辨病情轻重者不同。参见正伤寒、伤
病证名。湿痰证之一。《症因脉治·内伤痰症》:“湿痰之症,身或热或不热,体重足痠,呕而不渴,胸膈满,时吐痰,身体软倦,此内伤湿痰之症也。”多因脾胃阳虚,水液停留,生湿酿痰所致。治宜理脾燥湿为主。如二陈平
出《本草图经》。为巴戟天之简称,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