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江西中药》。为败酱草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出《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九。指小儿因脾经有风而致多涎的症状。由于风邪上逆,导致脾胃气机不和,以致涎液上壅,乳汁不下,甚则昏昏多睡。治宜调和脾胃,疏风豁痰。用防风散(防风、羚羊角、人参、枳壳、甘草
病名。见清·佚名《眼科统秘》。即绿风内障。详该条。
方书名。2卷。明·张时做辑。刊于1550年。本书系作者据佚名氏《急救方》书中实用有效的单验方加以增删订正而成。全书共分五绝死、虚劳诸风、伤寒时疫、中诸毒等39篇。与《摄生众妙方》合刻问世。
见医述条。
见《卫生家宝》。即柿蒂汤第一方。见柿蒂汤条。
【介绍】:见曾世荣条。
经穴名。代号BL3。出《脉经》。别名小竹。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眉毛内侧端直上入前发际0.5寸处;或于神庭与曲差两穴连线之中点取穴(《太平圣惠方》、《医学入门》)。布有额神经内侧支和额动、静脉。主治头痛
脉象之一。脉来有歇止,有生理性与病理性之别。参见促脉、结脉、代脉条。
古代音律之六阴律。即: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参见六律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