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气痞

气痞

病证名。①指表邪误下入里,无形之邪结于心下,按之柔和不痛的痞症。《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②指气膈。多因忧思郁结所致。《医方考·痞门》:“忧气郁结,腹皮里微痛,心下痞满,不思饮食,……即六朝之医所谓气膈也,今人谓之气痞耳。经曰:脾主行气三阴,三阴之脉皆行腹里,今忧气郁结,营卫之行涩,故令腹皮里微痛。心下痞满者,升降之道乖也;不思饮食者,忧气伤脾也。”初起可理气和营,解郁消痞,用木香化滞汤等;倘日久虚中挟实,兼见肢体懒倦,则宜健脾行滞,用枳实消痞丸等。参痞条。

猜你喜欢

  • 本末

    ①标本的同义词。②指病情发展经过之始终。《灵枢·禁服》:“必审按其本末,察其寒热,以验其脏腑之病。”

  • 银针

    针具名。指银质所制的针具。参见金针条。

  • 透关射甲

    诊指纹术语。指小儿指纹透过风、气、命三关,一直射至指甲端的现象,多属病势危重,但仍须结合四诊全面分析(见《四诊抉微》)。

  • 脐下悸

    证名。指脐下悸动不安。常为奔豚证的征兆。多因肾阳虚衰,水气内动所致。《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伤寒论本义》:“脐下者,膀胱之位也。肾属

  • 大著

    【生卒】:1826~1882【介绍】:清僧医。字豁然,四川合州(今合川)人。读遍双观寺等所藏医籍,并得长老传授医术、拳法,施治谨慎,投剂多效,尤长外科、创伤。中年后出游,以“大著医,竹禅画”名噪江南。

  • 洪金鼎

    【介绍】:清代医家。字玉文。金川(属浙江)人。撰有《盘珠集胎产全集》、《医方一盘珠》(1749年刻行)等书。

  • 肛门内合

    病证名。即初生婴儿肛门闭锁、狭窄。《疡医证治准绳》卷六:“凡初生儿不大便,若用按摩仍不通者,即是肛门内合。”小儿生后,造成肛门内合的原因有二:一是由于热毒壅盛,结于肛门,无复滋润,以致肛门特别狭窄,称

  • 刘宏甫

    【介绍】:见刘光大条。

  • 伤寒论教学参考资料

    书名。南京中医学院编著。本书以该院所编《伤寒论释义》为蓝本,在仲景原文后用提示和讨论的形式加以阐析,并附表格,主要用于教学参考。1959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 腹皮痈

    病名。出《外科大成》卷二。又名腹痈、肚痈。指生于腹部皮里膜外之痈。因饮食不节,七情内伤火郁而成。初起患部隐痛,后渐肿起于皮外,或漫肿坚硬,肉色不变,或脉迟紧未成脓。体壮实者,用双解贵金丸下之;体弱者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