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江苏药材志》。为白鲜皮之别名,详该条。
舌红而中心干。为心胃火燔、消烁津液之候,治宜于清胃方中加入清心之品(见《温热论》)。
元代医官职称。为低级官员,共7人。始设于1322年(至治二年)。参见太医院条。
位于外耳道以外的全部耳壳的统称。由软骨及皮肤构成。又名耳壳。参见耳条。
病证名。见《傅青主女科》。亦名带下黄候。指阴道内流出淡黄色、稠粘的液体,甚则色浓如茶汁,或有臭秽气味。多因体内湿邪过盛,湿郁化热,伤及任、带二脉所致。治宜清热利湿解毒。方用易黄汤。
宋太医局医学分科有口齿兼咽喉科。即喉科。详该条。
病证名。为小儿夏季泄泻,转为慢惊风的证候。因小儿脾胃稚弱,感受暑风病邪,以致吐泻并作,重伤脾胃。故额热,肢冷,四肢抽搐,转为慢惊。治宜健脾祛暑。用四君子汤加黄连、香薷、扁豆之类。
【介绍】:西汉时医家。为齐王侍医,讲究服食之道,后因服食致死。
【介绍】:唐代人。画有《本草训解图》,已佚。
见《闽东本草》。为荠菜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