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湿泻

湿泻

病名。见《丹溪心法·泄泻》。又名濡泄洞泄。指湿伤脾胃所致的泄泻。《证治要诀·大小腑门》:“湿泻,由坐卧湿处,以致湿气伤脾,土不克水。梅雨阴久,多有此病。宜除湿汤戊己丸,佐以胃苓汤。重者宜术附汤。如其人本不甚泻,每日两三次鸭溏,此脾家不燥,常服平胃散自愈。”《医学传灯·泄泻》:“湿泻者,腹中不痛,所泻皆水,或遍身发肿,身热脉数者,病属于阳。初起宜用分消饮,久以柴苓汤主之。若肢冷脉细,元气大虚,宜用消肿健脾汤,即金匮肾气丸,亦宜服也。”《金匮翼·泄泻诸症统论》:“湿泻一名濡泄。其脉濡细,其症泄水,虚滑肠鸣身重腹不痛。由脾胃有湿,则水谷不化,清浊不分。久雨潮溢,或运气湿土司令之时,多有此疾。《内经》所谓湿胜则濡泄,《左传》所谓雨淫腹疾者是也。又水寒之气,入客肠间,亦令人濡泻。经云太阳之胜,寒客下焦,传为濡泄是也。”参见濡泄、洞泄条。

猜你喜欢

  • 轮蓟

    见《江苏南部种子植物手册》。为苦芺之别名,详该条。

  • 洪锦斋

    【介绍】:见洪兆芳条。

  • 海底漏

    病名。又叫骑马漏。见《外科证治全生集》卷一。证属湿热下注。初为会阴处肿胀,疼痛,后破溃流脓,日久成漏;如病变波及泌尿器官,不仅尿液可自漏口流出,甚而尚可影响生育。宜挂线或手术治疗。

  • 乡药集成方

    方书,85卷。朝鲜俞孝通、卢正礼、朴允德奉旨合纂。成书于1433年。广泛采摭中朝医籍,分类汇辑医方。所引中国医籍占绝大多数,大约有一百数十种方书,所引朝鲜医籍仅仅数种。该书卷首为“针灸法”,引《针灸资

  • 树莓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托盘之别名,详该条。

  • 鬼火丹

    病名。小儿丹毒之一。①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九。丹发两臂,初起赤如李子。治宜戎盐一两、附子一枚烧炭,研细,以雄鸡血调敷。②《疮疡经验全书》卷七。因风热郁于阳明经而发。先发于面部,后向下漫延乃至全身。治

  • 明化

    运气中六气的变化之一。《素问·至真要大论》:“少阳司天为火化,在泉为苦化,司气为丹化,间气为明化。”少阳相火象太阳之火,可以照明万物,故居于间气称为明化。

  • 小儿心悸

    病证名,指小儿因心经受病而悸动不安。《活幼心书》:“小儿心悸不常,及遍身肿痛,或手足不随,此为惊瘫候也。”其病多因心经热盛,火热扰动心神所致,《幼幼新书》卷八:“心膈邪热,神志不宁,惊渴悸烦,夜不安卧

  • 阴中之阴

    ①阴阳学说内容之一。以属阴性的事物,又居于阴位而名。《素问·金匮真言论》:“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素问·阴阳离合论》:“天复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

  • 五虎

    经外奇穴名。《医经小学》:“五虎四穴次指背,二节尖上七壮宜。”所述位置不详。《奇效良方》定在手指食指及无名指第二节骨尖。即在食指、无名指背侧,当第二、三节骨关节横纹之中点处,握拳取穴。而《类经图翼》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