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腧”、“输”通,指腧穴。《素问·金匮真言论》:“俞在颈项。”又专指背俞穴。
《医学入门》卷六方。鹿茸、血竭、虎胫骨、牛膝、狗脊各等分,附子、木瓜各一枚。先将附子挖去中心,填满朱砂,再将木瓜挖去中心,将前附子置于内,用附子末盖口,磁罐内隔水蒸至极烂,共捣为丸,芡实大,用木瓜浸酒
见幼科直言条。
脉学著作。3卷。日本·丹波元简撰于1795年。作者纂辑诸家脉学的精要部分,附录家传及个人心得编成。上卷总论;中卷为28脉形象分析;下卷列述妇人、小儿及诸怪脉。195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排印本。
病证名。即鼻衄。①伤寒阳明热盛时的鼻衄,同时衄后阳明之热随之而解者,称为红汗。《三指禅》卷二:“伤寒鼻衄,名曰红汗。热随血解。不必止血,亦不必再发汗。”②泛指一般鼻衄者。《伤寒家秘的本》:“俗人以血为
病证名。见《千金翼方》。指鼻塞流清涕。详鼽条。
病名。见《外科真诠》卷上。即白秃疮。见该条。
六律中的六阳律之一。详六律条。
指药物的气味性能之猛烈程度最轻者。《素问·五常政大论》:“小毒治病,十去其八。”
见《河北中药手册》。为猪毛菜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