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烦躁

烦躁

证名。出《素问·至真要大论》。烦为心热、郁烦;躁为躁急、躁动。烦与躁常并见,而有先后之别。《伤寒明理论》卷二:“所谓烦躁者,谓先烦渐至躁也(先躁后烦,称为躁烦)。”本证有虚实寒热之分。在外感热病中,凡不经汗下而烦躁者多实,汗下后烦躁者多虚。《类证治裁·烦躁》:“伤寒有邪在表而烦躁者,脉浮紧,发热身痛,汗之则定,大青龙汤。有邪在里而烦躁者,脉数实有力,不大便,绕脐痛,下之则定,承气汤。有阳虚而烦躁者,汗下后,昼烦躁,夜安静,脉沉微,身无大热,干姜附子汤。有阴盛而烦躁者,少阴症,吐利,手足冷,烦躁欲死,吴茱萸汤。”《伤寒绪论·烦躁》:“有温病、热病、时疫温疫表里俱邪、三焦大热、烦躁大渴者,白虎(汤)、解毒(清热解毒汤黄连解毒汤)、凉膈(散)、双解(散)、承气(汤)、三黄石膏(汤)选用。”内伤杂证,常烦多于躁。如阴虚火动而烦,用生脉散加生地、枣仁茯神(见《中医临证备要》)。亦有因脏腑实热而致烦躁者。《张氏医通·神志门》:“火客心包,或酒客膏粱上焦不清,令人烦躁,宜芩连山栀等凉药为君,稍用炮姜为使,甚则凉膈散下之。”若不烦而躁者,多属阴证,间有属热者。参见心烦、躁烦、阴躁等条。

猜你喜欢

  • 辨疫琐言

    温疫著作。1卷。清李炳撰于嘉庆五年(1800年)。作者对吴又可《温疫论》某些观点持不同意见,强调人的禀赋不同,感邪后有热化、寒化之别。不主张用达原饮治温疫,而立清气饮为治疫之主方。推崇大黄治疫,并倡大

  • 孙东宿

    【介绍】:见孙一奎条。

  • 绛雪园得宜本草

    见得宜本草条。

  • 方隅

    【介绍】:明代医家。钱塘(今杭州)人。父亲方谷是当地医官。他曾将方谷平日著述编集成册,并由方谷校正,称为《医林绳墨》。

  • 热积

    证名。指邪热滞积于里者。《证治准绳·杂病》:“热积,寒取之。《千金》硝石丸,醋煮三棱丸、神功助化散、圣散子。”《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热积,伤热成积,或吐或泻,头晕,腹痛,心中烦躁也。

  • 诸葛菜

    出《嘉话录》。为芜菁之别名,详该条。

  • 鸣条

    喻风木之声,形容春天的正常时令。《素问·气交变大论》:“春有鸣条律畅之化,则秋有雾露清冷之政。”

  • 食饮有节

    即饮食有节。出《素问·上古天真论》。节,节制、节度之意。指饮食要有规律、有所节制。

  • 惊搐五证

    惊搐五种证候的鉴别。身热力大者为急惊;身冷力小者为慢惊;仆地无声,醒时吐沫者为癎;头目仰视者为天吊;角弓反张者为痉(《东医宝鉴》)。

  • 疟劳

    病名。疟疾之重危变证,亦称劳疟。《杂病源流犀烛·疟疾源流》:“疟后变症,惟痢最为危急,……其次疟劳,或素有弱症而又患疟,以致旧病更深,或因疟煎熬,日久顿惫,精神衰耗,内热不清,肌肉消削,渐至往来潮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