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中医中药>中药材>牛肉

牛肉

《中药大辞典》:牛肉

药材名称牛肉

拼音Niú Ròu

出处《别录》

来源为牛科动物黄牛水牛

原形态①黄牛(《说文》)

体长1.5~2米,体重一般在250公斤左右。体格强壮结实。头大,额广,鼻阔,口大。上唇上部有2个大鼻孔,其间皮肤硬而光滑,无毛,称为鼻镜。眼、耳都很大。头上有角1对,左右分开,角之长短、大小随品种而异,弯曲,无分枝,中空,内有骨质角髓。四肢匀称,4趾,均有蹄甲,其后方2趾不着地,称悬蹄。尾较长,尾端具丛毛;毛色大部为黄色,无杂毛掺混。

全国各地均有饲养。

②水牛(《凉州异物志》)

体比黄牛肥大,长达2.5米以上。角较长大而扁,上有很多节纹。颈短,腰腹隆凸。四肢较短,蹄较大。皮厚无汗腺,毛粗而短,体前部较密,后背及胸膜各部较稀疏。体色大多灰黑色,但亦有黄褐色或白色的。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饲养,以南方水稻地区为多。

性味甘,平。

①《别录》:"味甘,平,无毒。"

②《千金翼·本草》:"味咸,平,无毒。"

③《日华子本草》:"水牛肉,冷;黄牛肉,温。"

归经入脾、胃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经。"

②《本革汇言》:"入手,足阳明经。"

功能主治补脾胃,益气盘,强筋骨。治虚损羸瘦,消渴,脾弱不运,痞积,水肿,腰膝酸软。

①《别录》:"主消渴,止泄,安中益气,养脾胃。"

②《千金·食治》:"止唾涎出。"

③《本草拾遗》:"消水肿,除湿气,补虚,令人强筋骨、壮健。"

④《滇南本草》:"水牛肉,能安胎补血。"

⑤《韩氏医通》:"黄牛肉,补气,与绵黄芪同功。"

用法用量内服:煮食、煎汁或入丸剂。

复方①补诸虚百损:黄犍牛肉(去筋膜,切片,河水洗数遍,仍浸一夜,次日再洗三遍,水清为度,用无灰好酒同入坛内,重泥封固,桑柴文武火煮一昼夜,取出如黄沙为佳,焦黑无用,焙干为末,听用);山药(盐炒过),莲肉(去心,盐炒过,并去盐)、白茯苓、小茴香(炒)各四两,为末。每牛肉半斤,入药末一斤,以红枣蒸熟去皮,和捣丸,梧子大。每空心酒下五十丸,日三服。(《乾坤生意》返本丸)

②治脾胃久冷,不思饮食:牛肉五斤,胡椒五钱。荜茇五钱,陈皮二钱,苹果二钱,缩砂二钱,良姜二钱。上件为细末,生姜汁五合,葱汁一合,盐四两,同肉拌匀,腌二日,取出,焙干作脯,任意食之。(《饮膳正要》牛肉脯)

③治腹中癖积:黄牛肉一斤,恒山三钱。同煮熟,食肉饮汁,癖必自消。(《卫生杂兴》)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牛肉

药材名称牛肉

拼音Niú Ròu

英文名Beef

别名牛、水牛

出处出自《名医别录

来源药材基源:为牛科动物黄牛或水牛的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Bos taurus domesticus Gmelin2.Bubalusbubalis Linnaeus.

原形态1.黄牛,体第1.5-2m,体重一般在280kg左右。体格强壮结实,头大额广,鼻阔口大,上唇上部有两个大鼻孔,基间皮肤硬而光滑,无毛,称为鼻镜。眼、耳都较大。头上有角1对,左右分开,角之长短、大小随品种而异弯曲无分枝,中空,内有骨质角髓。四肢匀称,4路,均有蹄甲,其后方2趾不着地,称悬蹄。尾较长,尾端具丛毛,毛色大部分为黄色,无杂毛掺混。

2.角较长大面扁,上有很多任务发纹,颈短,腰腹隆凸。四肢较短,蹄较大。皮厚无汗腺,毛粗而短,体前部较密,后背及胸腹各部较疏。体色大多灰黑色,但亦有黄褐色或白色的。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1.其性格温驯,生长较快。食植物性饲料。

资源分布:1.全国各地均有饲养。

2.全国大部分地区均饲养,以南方水稻田地区为多。

化学成分牛肉的化学组成因牛的种类、性别、年龄、生长地区、饲养方法、营养状况、体躯部位等而不同,其成分含率差距可以很大。大体上,每100g(食部)含蛋白质20.1g,脂肪10.2g;维生素(vitamine)B10.07mg,维生素B20.15mg,钙7mg,磷170mg,铁0.90mg。又含胆甾醇(cholesterol)125mg%。牛肉蛋白质所含必需氨基酸甚多,故其营养价值甚高。牛肉的特殊成分,参见“霞天膏”条。

性味味甘;水牛肉性凉;黄牛肉性温

归经脾;胃经

功能主治补脾胃;益气血;强筋骨。主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虚劳赢瘦;腰膝酸软;消渴;吐泻;痞积;水肿

用法用量内服:煮食、煎汁,适量,或入丸剂。外用:适量,生裹或作丸摩。

注意牛自死、病死者,禁食其肉。

各家论述1.《别录》:主消渴,止啘泄,安中益气;养脾胃。

2.《千金·食治》:止唾涎出。

3.《本草拾遗》:消水肿,除湿气,补虚,令人强筋骨、壮健。

4.《滇南本草》:水牛肉,能安胎补血。

5.《韩氏医通》:黄牛肉,补气,与绵黄芪同功。

6.《丹溪心法》:倒仓法,治瘫劳蛊癞等证,推陈致新,扶虚补损,可吐可下。用黄色肥牯牛腿精肉二十斤或十五斤,取长流水于大锅内煮,以肉烂成渣为度,滤去渣,用肉汤再熬如琥珀色。隔宿不吃晚饭,大便秘者,隔宿进神芎丸,不秘者不用。五更温服一钟,伺膈间药行,又续续服至七、八钟,病人不欲服,强再与之。必身体皮毛皆痛。方见吐下。寒月则重汤温之。病在上,欲吐多者须紧服,又不可太紧,恐其不纳;病在下,欲利多者,须疏服,又不可太疏,恐其不达,临时消息。大抵先见下,方可使吐,须极吐下,伺其上下积俱出尽,在大便中见如胡桃肉状无臭气则止。吐利后或渴,不得与汤。其小便必长,取以饮病者,与一、二碗,非惟可以止渴,抑且可以涤濯余垢。睡一二日,觉饥甚,乃与粥淡食之。待三日后,始与少菜羹自养。半月觉精神焕发,形体轻健,沉痾悉定矣。法曰:肠胃为市,以其无物不有,而谷为最多,故曰仓。仓,积谷之室也。倒者,倾去旧积而涤濯使之洁净也,经曰:胃为受盛之官。故五味入口,即入于胃,留毒不散,积聚既久,致伤冲和,诸病生焉。今用黄牯牛肉,肉者胃之药也,熟而为液,无形之物也,横散入肉络,由肠胃而渗透肌肤毛窍爪甲无不入也。积聚久则形质成,依附肠胃回薄曲折处,以为糟粕之窠臼,阻碍津液气血,熏蒸燔灼成病,自非剖肠刮骨之神妙,孰能去之,又岂合勺铢两之丸散,所能窍犯其藩墙户牖乎。夫牛肉全重厚和顺之性,润枯泽槁,岂有损也。

7.《纲目》:韩愗言,牛肉补气,与黄芪同功。观丹溪朱氏倒仓法论而引申触类,则牛之补土可心解矣。盖肉者胃之药也,熟而为液,无形之物也,故能由肠胃而透肌肤、毛窍、爪甲,无所不到。在表者因吐而得汗,在清道者自吐而去,在浊道者自利而除,有如洪水泛涨,陈莝顺流而去,盎然涣然,润泽枯槁,而有精爽之乐也。

8.《医林纂要》:牛肉味甘,专补脾土,脾胃者,后天气血之本,补此则无不补矣。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稷米

    药材名称稷米拼音Jì Mǐ别名粢米、穄米(《补缺肘后方》),糜子米(《饮膳正要》)。出处《别录》来源为禾本科植物黍的种子之不粘者。5~6月采收,碾去壳用。性味甘,平。①《别录》:"

  • 帘子藤

    药材名称帘子藤拼音Lián Zi Ténɡ别名花拐藤、腰骨藤、长角胶藤来源夹竹桃科帘子藤Pottsia laxiflora (Blume) O. Ktunze,以根、茎、乳汁入药。

  • 海南三七

    药材名称海南三七拼音Hǎi Nán Sān Qī别名山田七、圆山奈来源药材基源:为姜科植物海南三七的根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Kaempferia rotunda L.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除去茎

  • 荠菜花

    《中药大辞典》:荠菜花药材名称荠菜花拼音Jì Cài Huā别名地米花(《贵州民间方药集》)。出处《履巉岩本草》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荠菜的花序。性味《履巉岩本草》:"性暖,

  • 榕树皮

    《中药大辞典》:榕树皮药材名称榕树皮拼音Rónɡ Shù Pí出处《南宁市药物志》来源为桑科植物榕树的树皮。药理作用参见"榕树叶"条。功能主治治泄泻,

  • 虾子草

    药材名称虾子草拼音Xiā Zǐ Cǎo别名红虾子草(《四川中药志》)。出处《四川中药志》来源为茜草科植物纤花耳草的全草。夏、秋采收,鲜用或晒干。原形态一年生纤弱披散草本,高约15~40厘米。茎秃净,干

  • 土羌活

    药材名称土羌活拼音Tǔ Qiānɡ Huó别名山羌活(《分类草药性》),路边姜(《四川中药志》)。出处《四川中药志》来源为姜科植物姜花的根茎。原形态姜花,又名:蝴蝶花。多年生草本,高1~2米

  • 蝇虎

    《中药大辞典》:蝇虎药材名称蝇虎拼音Yínɡ Hǔ别名蝇狐、蝇蝗、蝇豹(崔豹《古今注》)。出处《纲目拾遗》来源为跳蛛科动物短螯蝇虎的全虫。原形态体小,长约1厘米,全身被绒毛,背面有黑色或灰黄

  • 野花生

    药材名称野花生拼音Yě Huā Shēnɡ出处《云南思茅中草药选》来源为豆科植物决明的全草或叶。原形态植物形态详"决明子"条。化学成分全草含D-甘露醇、蜂花醇、β-谷甾醇、葡萄糖。

  • 金线风

    药材名称金线风别名金锁匙、银锁匙、百解藤、有毛粪箕笃、黑皮蛇来源防己科轮环藤属植物粉背轮环藤Cyclea hypoglauca (Schauer) Diels,以根、叶或全株入药。全年可采,洗净切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