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狐疝

狐疝

病名。出《灵枢·本脏》。又名阴狐疝气狐疝风。俗称小肠气。指有物入阴囊,时上时下的病症。多因寒气凝结厥阴肝经所致。《儒门事亲》卷二:“狐疝,其状如瓦,卧则入小腹,行立则出小腹入囊中。狐则昼出穴而溺,夜则入穴而不溺,此疝出入上下往来,正与狐相类也。亦与气疝大同小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寒气下注,入于中,名曰狐疝,亦属病。”治宜疏肝理气、温经散寒为主。选用蜘蛛散导气汤酒煮当归丸、济生橘核丸三层茴香丸。或二陈汤加香附厚朴青皮青木香苍术干姜等。若有囊热者,去干姜加山栀仁。若日久气虚,不能提絜,劳累即发,可用升举之法,方如补中益气汤等。参见气疝、阴狐疝气等条。

猜你喜欢

  • 灵墟

    经穴名。代号KI24。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阴肾经。位于第三肋间隙,距胸正中线2寸处。布有第三肋间前皮支,深层为第三肋间神经;并有第三肋间动、静脉通过。主治咳嗽,气喘,呕吐,胸胁胀痛,乳痈;以及肋间

  • 伤寒保命集

    见云岐子保命集论类要条。

  • 于仲谧

    【介绍】:见于志宁条。

  • 针灸节要

    见针灸素难要旨条。

  • 十六络脉

    十五络脉加胃之大络,合称十六络脉。《东垣十书》:“十二大经之别,并任督之别,脾之大络脉别,名曰大包,是为十五络,诸经皆言之。予谓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是知络有十六也

  • 重订绮石理虚元鉴

    见世补斋医书条。

  • 血侵睛

    眼科病证。为白睛红赤的证候。葆光道人《眼科龙木集》:“此肝经虚热也,……邪热法于肝经,虚则血流走于两目,故赤而侵睛。”

  • 外丹

    古代藉服用炼成的丹药和其它药物以求长生,这些药物统称外丹。

  • 血会

    八会穴之一。《难经·四十五难》:“血会膈俞。”膈俞位居心俞和肝俞之间。心主血,肝藏血,本穴居中,血液聚会,故名。凡血之为病,皆可酌情取用。

  • 尺肤诊

    观察尺肤部的色泽形态及按触该部了解其缓急、滑涩、寒热的诊察方法,又称“诊尺肤”。《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善调尺者,不待于寸,善调脉者,不待于色,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上工。”汪石山认为:“既诊其三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