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指气滞三焦所致的疼痛。出《灵枢·五色》。《杂病源流犀烛·诸气源流》:“气痛,三焦内外俱有病也。人身之气,周流不息,本无停止,多因七情六气,饮食劳役所郁,以致凝滞上焦,则为心胸痞痛,宜枳橘汤、清
病名。疟疾的一种。亦称食疟。《素问·刺疟篇》:“胃疟者,令人且病也,善饥而不能食,食而支满腹大,刺足阳明太阴横脉出血。”参见食疟条。
医论著作。1卷。清·曹存心撰于1824年。本书系曹氏回答其琉球弟子吕风仪所提的问题记录整理而成。内容以临床病例的立法处方为主,旁涉针灸、本草等内容。书中拟制方药、论述医理均有所发挥。现有《三三医书》本
证名。指身体重着,活动不便的症象。《素问·气交变大论》:“民病腹满,身重濡泄。”多因风湿、寒湿、湿热困脾所致。《溪医述·身体》:“身重如山,不利转侧,麻木浮肿者何?曰,湿在肉分也。”又“身重,跗肿,肉
病证名。指脐中出血。若其血不多,夹水流出者,乃大小肠火旺,以致肾经干燥无水滋润所致。须以治肾为主,方用两止汤或障脐汤(《辨证录》:大黄、当归、生地、地榆)。
出《本草图经》。即黄明胶,详该条。
见《四川中药志》。为荔枝核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见余梦塘条。
病名。指四肢不肿而腹大如鼓的病症。《景岳全书·杂证谟》:“单腹胀者,名为鼓胀,以外虽坚满而中空无物,其象如鼓,故名鼓胀。又或以血气结聚,不可解散,其毒如蛊,亦名蛊胀。且肢体无恙,胀惟在腹,故又名单腹胀
古刺法名。又称五脏刺。《灵枢·官针》:“凡刺有五,以应五脏。”以其针刺深浅部位不同,分别适应五脏有关的病变。计有半刺、豹文刺、关刺、合谷刺、输刺等五种。详各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