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麻定论
参见痘疹定论条。
参见痘疹定论条。
见《云南中草药》。为矮陀陀之别名,详该条。
见《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卷二十一。即当归枳壳汤,见该条。
①《症因脉治》卷二方。栀子、黄连、苍术、厚朴、陈皮、甘草。水煎服。治暑气呕吐;或脾热痿软,肌肉不仁,身重不能转侧,纵缓不能举动。若呕吐,呃逆而口渴者,加葛根、竹茹。②《症因脉治》卷一方。栀子、木瓜、秦
参见痧痘集解条。
病名。《治疔大全》:“生于正疔之旁,其证极轻,照常治之即瘥。”
《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三:“有产儿下。若胞衣不落者。世谓之息胞。”详胞衣不下条。
古病名。属怔忡之类。掣,牵引。以心悸掣动为主症,故名。多因心气虚寒,或胆与三焦之火传心所致。症见心动不宁,有牵引、紧缩感,甚则作痛,伴少气,咳呛或便泄。《素问·阴阳别论》:“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
病证名。出清·翟良《痘科类编释意》。痘疮收靥时发热的证候。详收靥条。
见《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卷上。即黄仁。详该条。
病证名。《活法机要·心痛证》:“大实心中痛者,因气而食,卒然发痛,大便或秘,久而注闷,心胸高起,按之愈痛,不能饮食。急以煮黄丸利之,利后以藁本汤去其邪也。”参见心痛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