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痰证

痰证

病证名。痰古作澹或淡。指痰浊停留体内的病症。《诸病源候论》已有寒痰热痰等名。《丹溪心法·痰十三》:“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凡痰之为患,为喘为咳,为呕为利,为眩为晕、心嘈杂怔忡惊悸,为寒热痛肿,为痞膈,为壅塞,或胸胁间漉漉有声,或背心一片常为冰冷,或四肢麻痹不仁。”《症因脉治·痰症》:“痰之为病,变化百出,皆内因七情外感六气中宫失清化之令,薰蒸结聚而成。须分所兼之邪治之。”《景岳全书·杂证谟》:“五脏之病,虽俱能生痰,然无不由乎脾肾,盖脾主湿,湿动则为痰;肾主水,水泛亦为痰;故痰之化,无不在脾,而痰之本,无不在肾。所以凡是痰证,非此则彼,必与二脏有涉。”痰又与肺关系密切。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之说。由于痰浊停留部位、病因及症状表现不同,有风痰、寒痰、湿痰燥痰、热痰、气痰虚痰实痰等病证。详各条。

猜你喜欢

  • 张松

    【生卒】:十二、三世纪间【介绍】:宋代医家。字茂之。曾任饶州(今江西波阳)小官员,兼通医药,集古今验方及家传方,于1213年(嘉定六年)撰《究源方》5卷。

  • 甚者从治

    治则之一。出《素问·至真要大论》。指深重复杂难以辨认的病证可从其表象而治之。如热极似寒,寒极似热,应顺其假寒、假热的表象,采用从治的方法。参见反治条。

  • 再重订伤寒集注

    见舒氏伤寒集注条。

  • 青风内障

    病名。见《秘传眼科龙木论》。又名青风。为五风变内障之一。多由肝肾阴虚,风火升扰所致。“视瞳神内有气色昏蒙,如晴山笼淡烟也,然自视尚见,但比平时光华则昏矇日进,急宜治之,免变绿色,变绿色则病甚而光没矣”

  • 飞扬喉

    病名。见《喉科秘旨》卷上:“飞扬喉,此症风热上壅,上腭红肿气不通,咽物不下,从小舌中飞扬满口,此系凶恶之症。急针患处出血。”治宜清热解毒、凉血。用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仙方治命饮等加减。或以刀针于红

  • 两点加压法

    骨折固定方法之一。用于有侧方移位的肱骨、股骨干骨折。用两个压垫,相对放于侧方移位骨折的内外凸出点,并于压垫上放好夹板,用绳带紧缚三道,使侧方移位之骨折端逐渐复位。

  • 王秉衡

    【介绍】:见王学权条。

  • 廖逵宾

    【介绍】:见廖润鸿条。

  • 黄坤载

    【介绍】:见黄元御条。

  • 五仁橘皮汤

    见《重订通俗伤寒论》。即五仁丸作汤剂。治证同。见五仁丸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