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鼻痧
病名。见《重刻烂喉痧辑要》。即白面痧之别称。详该条。
病名。见《重刻烂喉痧辑要》。即白面痧之别称。详该条。
证名。指肛门搔痒。《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谷道痒者,由胃弱肠虚,则蛲虫下侵谷道,重者食于肛门,轻者但痒也。”参见蛲虫病、肛头痒痛等条。
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即无比薯蓣丸,见该条。
《幼科直言》卷二方。羌活、葛根、红花、荆芥、连翘、山楂肉、牛蒡子、蝉蜕、陈皮、甘草。加荸荠,水煎服。治痘疹见点一、二天者。
指五脏所藏的精气。《素问·宣明五气篇》:“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
指足下面,又称脚底板。陈实功《外科正宗》:“又或足底弯曲之处,痒湿皆然。”
二十三蒸之一。见《诸病源候论·虚劳骨蒸候》。详二十三蒸条。
见《四川中药志》为鸡肫草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见清·佚名《眼科统秘》。小嘴即小眦,即小眦赤脉传睛,详该条。
元代医官职称。为低级官员,共2人。始设于1322年(至治二年)。参见太医院条。
病名。见佚名《眼科统秘》。即睥肉粘轮。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