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岭南草药志》。为鹰不泊之别名,详该条。
因阳气虚弱,脏腑功能衰退而引起水液运化障碍、浊阴潴留的病证。阳虚则阴盛,“阴盛则内寒”(《素问·调经论》)。《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脾主运化水湿,肾主水液调节,肾阳为人
综合分析之意。《素问·方盛衰论》:“持雌失雄、弃阴附阳,不知并合,诊故不明,……。”
见《广西中兽医药用植物》。为岗梅根之别名,详该条。
①痛通消。如“痛瘦”,即“消瘦”。《灵枢·经水》:“若夫度之人,痟瘦而形肉脱者,恶可以度量刺乎。”又如“痟渴”、“痟中”,即“消渴”、“消中”。②指头痛症,《周礼·天官疾医》:“春时有痛首疾。”痟首疾
【介绍】:清代医家。字玉书。金匮(今江苏无锡)人。少时习内科医,年长因遭兵乱,避难江北,在泰州行医数年,后归乡里。因右食指患疔证,求医治,敷药甚痛苦且无效,终致指废;后数年中指复患疔,求治仍无效,因惧
病证名。见《医林绳墨·喘》。又名火炎上喘,或火炎肺胃喘。指火热上逼,气粗而盛的气喘。《丹溪心法·喘》:“戴云:火炎上喘者,乍进乍退,得食则减,食已则喘。”本证多因胃有实火,膈有稠痰,痰火上冲,肺气不降
见仁斋直指条。
症名。指毛发干焦的症象。出《灵枢·寒热病》。多由血气耗伤,津液不能滋养所致。
病名。指初生儿有肉无皮的一种病症。见《外科启玄》卷八。又名溻皮疮。由孕母过食五辛炙煿等物,或父母患梅毒传染胎儿所致。症见患儿表皮呈片状脱落,肉色红润,如汤烫状,逐渐扩大,向四周迅速蔓延,甚则大部分皮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