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明·朱(周定王)、滕硕、刘醇等编。168卷。刊于15世纪初。系明初编修的一部大型医学方书。书中广泛辑集明以前的医籍和其他有关著作分类整理而成。原书今仅存残本,清初编《四库全书》时将本书改编为42
见南雅堂医书全集条。
病证名。见《症因脉治·泄泻论》。指饮酒过多,损伤脾胃,酿成湿热所致的晨泄。其症每至五更则腹中作痛,泄下黄沫,小便赤色或如米泔,脉洪数或弦数。治宜清化湿热,用平胃四苓散加葛根、黄柏,或家秘川连枳壳汤。参
《血证论》卷七方。白芍药五钱,甘草三钱。水煎服。治瘀血发热。
三十六黄之一。①《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脾黄者,遍身如金色,眼目俱黄,唇口生疮,或吟或咏,有时吐逆,不能下食,大便涩,若脐凸者难治。”治宜土瓜根散等方。②《圣济总录》卷六十一:“病人两颊生青脉起,目
疮疡的内治法则之一。《素问·至真要大论》:“热者寒之。”凡疮疡阳证多与热毒有关,故不论其初起、成脓、溃后,凡具有实热火毒之证,如局部红、肿、热、痛,溃出脓稠,兼见发热、烦躁、口渴,甚则神昏谵语,脉数,
【介绍】:宋代医生。别号李车儿。开封人。曾任宋高宗时期的太医院院判,从高宗赵构南渡,迁居南方。
见《福建民间草药》。即油桐子,详该条。
见《陆川本草》。为山甘草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指初生儿有肉无皮的一种病症。见《外科启玄》卷八。又名溻皮疮。由孕母过食五辛炙煿等物,或父母患梅毒传染胎儿所致。症见患儿表皮呈片状脱落,肉色红润,如汤烫状,逐渐扩大,向四周迅速蔓延,甚则大部分皮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