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沈明宗《医征女科附翼金匮》。多因败血阻滞,冲气上攻于脾胃,运化受损;或伤于饮食,损伤脾胃所致。若因败血阻滞者,症见不恶食,或呕多血腥气味,治宜调养气血,佐以消导,方用抵圣汤(半夏、陈皮、赤芍、泽兰、
藏医学著作。(藏名《门吉钦本》)。汉族医僧马哈德瓦和藏族翻译家达玛郭卡合作编译。成书于七世纪中叶。全书内容主要以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的论述404种病的医方百种,诊断法5种,医疗器械6种,医学论著4种等为
见《福建中草药》。为木槿花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见《咽喉经验秘传》。即双乳蛾。见该条。
儿科著作。又名《证治大还幼幼近编》。4卷。清·陈治撰。十七世纪末刊行。本书为《证治大还》之一种。前三卷主论痘疮主治,后一卷论小儿杂病诊法及证治。
【生卒】:公元前六世纪【介绍】:春秋时期秦国名医。指出疾病并非鬼神所致,而是由于自然界气候的异常变化引起。提出的阴、阳、风、雨、晦、明的六气致病说,认为六气是引致各科疾病的主要原因,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
《素问·阳明脉解》:“四肢者诸阳之本也。”四肢是人体十二经脉起止处,人体的精、气、血均靠十二经脉输布。十二经脉中,阳脉受气于四肢,阴脉受气于五脏。《灵枢·终始》:“阴者主脏,阳者主腑,阳受气于四末,阴
即泪堂。详该条。
治则之一。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王冰注:“土郁夺之,谓下无壅滞也。”上郁,指中焦脾胃湿邪郁阻;夺,指祛除。如湿热郁阻,腹痛腹胀,大便稀粘而臭,舌苔黄腻,用苦寒燥湿法。又如寒湿郁于中焦,胸闷,恶心,
舌苔白厚,明而不透,白而无光的舌象。此气血两亏,内脏虚寒已极之候,病多危重(见《伤寒舌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