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本草衍义补遗》。为瓜蒂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出《外科大成》卷二。即甲疽。见该条。
见《贵州草药》。为甘露子之别名,详该条。
指纹色黄白,多属伤脾、疳积(见《医学入门·察脉》)。
出《肘后备急方》。即蚕退纸,详该条。
见急救仙方条。
病证名。①小儿鼻色赤,乃脾胃实热,治宜清脾泻热;用泻黄散。如只微赤,则为脾胃虚热;宜异功散加升麻、柴胡治之(《证治准绳》)。参见鼻条。②见《中医外科概要》。即酒齇鼻,详该条。
【介绍】:元代医生。字用和。安徽宣城人。善针灸。
病证名。小儿痉证之一。外感寒邪而致的痉证。清·吴鞠通《解儿难》:“风寒、风湿致痉者,寒痉也。风寒咳嗽致痉者,用杏苏散。”见于乳幼儿各种感染,如上呼吸道炎、肺炎等引起的惊厥。
证名。见《丹溪心法·嗳气》。指气从胃中上逆,冒出有声之症。其声沉长,不似呃逆之声短促。常伴见胃脘饱胀。多因脾胃虚弱,胃气不和,或挟气、食、痰、火,使胃气上逆所致。也有因肺气不降而嗳者。治宜和胃降逆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