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经间期出血

经间期出血

病证名。指在两次月经之间,即细缊之时,有周期性出血,血量少于正常月经量,或伴轻微腹痛、腰痠的病证。亦称经间出血。常因肾阴虚湿热血瘀所致。因禀赋不足,或房劳多产伤肾,肾阳不足精血亏损,于絪组之时、阴虚火伏、阳气内动,损伤阴络冲任不固致出血者,症见经间期出血,量少、色红、无块,腹不痛,头昏腰痠,大便结,小便黄,治宜滋阴止血。方用两地汤二至丸;若宿有湿热,蕴伏下焦,絪缊之时,阳气内动,引动内热,热伤冲任致出血,症见出血量少或多,色红质粘腻或兼赤白带赤带。神疲乏力,骨节痠楚,胸闷纳呆,治宜清热除湿止血,方用清肝止淋汤(《傅青主女科》)去当归阿胶、加小蓟茯苓薏苡仁苍术;若胞脉宿有瘀滞,经间期阳气内动,血因瘀滞不得流通,损伤胞络,致出血,症见经间期出血、量少,色紫黑有血块,小腹两侧刺痛,治宜化瘀止血,方用逐瘀止血汤(《傅青主女科》)。

猜你喜欢

  • 刺灸法

    指各种针刺和灸治的方法而言。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五刺、九刺、十二刺及针刺和艾灸补泻方法的记载,后世又续有发展。刺灸法为针灸学术的重要内容之一,使用适当与否,对临床疗效有很大的影响,具体方法,参见有关

  • 沈注金匮要略

    见金匮要略编注条。

  • 奇症汇

    医案著作。8卷。清·沈源编辑。刊于1786年。编者搜罗医书及笔记、小说中有关疑难、怪疾等治案四百余条,按头、目、耳、鼻等人体各部位记叙,编者间或加入按语,阐明医理。其中杂有一小部分传奇式病案,须予分析

  • 阴痧

    痧证之一。①指痧证腹痛而手足冷者。《杂病源流犀烛·痧胀源流》:“阴痧,腹痛而手足冷者是也,宜用火焠;或因秽气所触而致。”宜藿香汤。②指猝然而发的四种重危痧证。《痧证指微·阴症》:“有四症,俱猝然而发。

  • 经别

    ①出《灵枢·经别》。经脉另行别出而循行在身体较深部的分枝。即十二经脉别,详该条。②《灵枢经》篇名。本篇专论正经别行的支脉,故名。十二经别由十二经脉别出的支脉所组成,其循行路线由四肢深入内脏而后出于头颈

  • 本草问答

    药物学著作。2卷。清·唐宗海撰。刊于1893年。本书乃唐氏和他的学生张士让就本草学中的一些理论问题所作的问答整理而成。书中对于中西医药的不同理论观点,以及中药药性对人体医疗的相互关系等,均作了探讨。现

  • 镇定

    推拿手法名。见杜自明《中医正骨经验概述》。在使用分筋或理筋等手法结束时,保持手法的短暂静止状态,以巩固和加强其展筋定痛等作用的一类手法。操作方法有两种:①用手指或手掌静压在患处片刻。②用手握住患部肢体

  • 费伯雄

    【介绍】:清代医家。字晋卿。江苏武进人。咸同间(1851-1874)以医术闻名。著有《医醇賸义》、《医方论》等书。主张师古而不泥古,不趋奇立异,善于变通化裁古方,创制新方,有较高的临床造诣。

  • 大方脉

    我国古代医学分科的一种,专门治疗成年人疾病。大体相当于现在的内科。宋代太医局,元、明、清太医院均设有此科。参见九科条、十三科条等。

  • 痘疹诠

    参见小儿则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