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中医中药>中药材>羊不食

羊不食

药材名称羊不食

拼音Yánɡ Bù Shí

英文名root and Rhizome of Javan Meadowrue

别名马尾连、马尾黄连

出处始载于《中国植物志》。

来源药材基源:为毛茛科植物爪哇唐松草的根及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halictrum javanicum Bl.

采收和储藏:春、秋季采挖,洗净,晒干。

原形态爪哇唐松草,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全株无毛。茎直立,中部以上分枝。叶互生;叶柄长达5.5cm;托叶棕色,膜质,边缘流苏状分裂,宽2-3mm;基生叶在开花时枯萎;茎生叶4-6,三到四回三出复叶;叶片长6-25cm;小叶纸质,顶生小叶倒卵形、椭圆形或近圆形,长1.2-2.5cm,宽1-1.8cm,3浅裂,有圆齿,上面绿色,下面粉绿色,脉隆起,网脉明显。复单歧聚伞状花序呈圆锥状,长约4cm;花两性,花梗长3-10mm;萼片4,花瓣状,椭圆形,长2.5-3mm,白色,早落;花瓣无;雄蕊约15,长2-5mm,花丝上部棒状,下部丝状,长约2.2mm,花药狭长圆形,长约0.8mm,黄色;心皮6-15,花柱长,先端弯曲。瘦果狭椭圆形,长2-3mm,有6-8条纵肋,宿存花柱长0.6-1mm,先端拳卷。花期6-7月,果期7-9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500-3400m的山地林下、沟边或较阴湿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甘肃、浙江、江西、台湾、湖北、广东、四川、贵州、云南、西藏。

化学成分根含鹤氏唐松草碱(hernandezine),异粉防忆碱(isotetrandrine),小檗碱(berberine),氧化小檗碱(oxyberberine),皱唐松草宁碱(thalrugosaminine),皱唐松草酮碱(rugosinone),唐松草舒平碱(thalisopine),芬氏唐松草定碱(thalifendine)。根及茎含小檗碱,非洲防已碱(columbamine),掌叶防已碱(palmatine),药根碱(jatrorrihizine),去亚甲基小檗碱(demethyleneberberine),木兰花碱(magnoflorine)。

性味味苦;性寒

归经肝、大肠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燥湿。主痢疾;关节炎;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

各家论述《新华本草纲要》:全草:治关节炎。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红旱莲

    《全国中草药汇编》:红旱莲药材名称红旱莲拼音Hónɡ Hàn Lián别名湖南连翘、黄海棠、牛心菜、大叶牛心菜、鸡心菜、大金雀、金丝蝴蝶、对经草、四方草来源为金丝桃科金丝

  • 红香藤

    药材名称红香藤拼音Hónɡ Xiānɡ Ténɡ别名藤香、鸡踢香、降香(《陆川本草》),大香藤、屈叶藤、白鸡刺藤,黄龙脱衣(《广西药植名录》)。出处《陆川本草》来源为豆科植物藤黄檀

  • 石榕

    《全国中草药汇编》:石榕药材名称石榕别名大叶榕藤、石壁风、牛奶树来源苦苣苔科芒毛苣苔属植物芒毛苣苔Aeschynanthus acuminatus Wall.[A. chinensis Gardn.

  • 两头尖

    药材名称两头尖拼音Liǎnɡ Tóu Jiān英文名RHIZOMA ANEMONES RADDEANAE别名红背银莲花、红被银莲花来源本品为毛茛科银莲花属植物多被银莲花Anemone rad

  • 大香附子

    《全国中草药汇编》:大香附子药材名称大香附子拼音Dà Xiānɡ Fù Zǐ别名假香附、三棱草、伞序三棱草、砖子苗来源莎草科大香附子Mariscus umbellatus Vahl

  • 欧李

    药材名称欧李拼音ōu Lǐ英文名Semen Pruni Humilis别名山梅子、小李仁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欧李Prunus humilis Bunge的种子。夏、秋季采收成熟果实,除去果肉及核壳,取出种

  • 穿耳菝葜

    药材名称穿耳菝葜别名大托叶菝葜、翅柄菝葜、九牛力、川太来源百合科穿耳菝葜Smilax perfoliata Lour.,以根状茎入药。生境分部广西、云南。性味淡,平。功能主治健脾益胃,强筋壮骨。治风湿

  • 天山堇菜

    药材名称天山堇菜拼音Tiān Shān Jǐn Cài来源药材基源:为堇菜科植物天山堇菜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Viola tianshanica Maxim.采收和储藏:春、秋季节采收,洗净,鲜

  • 葛菌

    药材名称葛菌别名葛藤菌、地重楼来源蛇菰科葛菌Balanophora esquirolis Levl.,以全草入药。生境分部贵州。性味辛,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止痛。主治痔疮,咳血。外用治颈淋巴结结

  • 蝤蛑

    《中药大辞典》:蝤蛑药材名称蝤蛑拼音Yóu Móu别名蝤媒(陶弘景),拨棹子、蟳(《本草图经》),海蟳(《闽中海错疏》)。出处《日华子本草》来源为蝤蛑科动物日本蟳或其近缘动物的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