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惊风的四种症候,出《古今医鉴》。即惊、风、痰、热。惊,指昏詀惊叫,恐惧不安;风,指牙关紧闭,口角牵引,窜视搐搦,项背反张;痰,指痰涎壅盛,满口痰沫,或痰鸣如锯;热,指高热詀妄,唇颊焮红,二便秘涩,烦
书名。4卷,又卷首1卷。明·殷之屏撰。刊于1582年。本书根据皇甫中《明医指掌》中的医论歌括重加修订补注,共编为100首,每首之后分列治疗方剂(无方歌)。此外于卷首辑有运气,经络、病机、歌赋和医论。本
经穴名。代号BL28。出《脉经》。属足太阳膀胱经。膀胱之背俞穴。位于骶部,平第二骶后孔,距骶正中线1.5寸处。当骼后上棘内缘下与骶骨间凹陷中;一说“除脊各寸半”(《针灸资生经》)。布有第一、二骶神经后
病名。见《诸病源候论·黄病诸候》。为九疸之一。《外台秘要》卷四。以肺瘅为膏疸,症见身面皆黄,饮少而小便多。多因饮食过度,醉酒劳伤,脾胃有瘀热所致。治宜秦椒散等方。参见黄疸条。
病名。《刘涓子鬼遗方》卷四。“阳气大发,消脑,名曰脑漯。其色不乐,项痛如刺以针,头乘心者,不治。”即脑疽。详该条。
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九。不孕症型之一。即胞寒不孕。详该条。
病名。见《灵枢·刺节真邪》。又名偏风,亦称半身不遂。多由营卫俱虚,真气不能充于全身,邪气侵袭于半身偏虚之处所致。症见一侧上下肢偏废不用,或兼疼痛,久则患肢肌肉枯瘦,神志无异常变化。《灵枢·热病》:“偏
《素问》篇名。吴崑注:“解,释也。是解释阳明经为病之义。”本篇分析阴阳经脉的实热证状和病理变化,说明阳明病恶木、恶火、恶人的道理,故名。
《魏氏家藏方》卷四方。又名黄芪大补汤。黄芪(蜜炙)、防风、川芎、山茱萸肉、当归(酒浸)、白术(炒)、肉桂(去粗皮)、炙甘草、人参、五味子各一两,白茯苓一两半,熟干地黄一两,肉苁蓉(酒浸)三两。为粗末,
病证名。见《症因脉治》卷二。多因胃热络伤,或心、脾、肝、肾劳损而致。《临证指南·吐血》:“内因起见,不出乎嗔怒郁勃之激伤肝脏,劳形苦志而耗损心脾,及恣情纵欲以贼肾脏之真阴真阳也。”其症身无表邪,脉不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