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又名《最新实习西法针灸》。顾鸣盛编译。日本·冈本爱雄原著。本书是根据西医解剖学及病理学知识整理针灸学的一种较早著作。共3章。第一章针术之沿革;第二章经穴解剖学(分论十四经的经穴解剖位置);第三章
【介绍】:见何条。
病证名。出《幼幼集成》。指婴幼儿感受寒邪而引起的急性发热性疾病。初起寒邪在表,恶寒,身热,无汗,沉迷;如表寒化热,则必热势增高,心烦,口渴;如便秘,小便黄涩者,则为热邪传里之候。初起表寒,治宜辛温解表
病证名。《银海精微》:“迎风泪遂出,拭却还生,夏月即少,冬月即多,后若经二、三年间,不以冬夏皆有,……为肝虚风动则泪流,故迎风泪出,即服补肝散治冷泪。”参见迎风冷泪条。
病名。见《寿世保元》卷八:“治小儿患溃耳,出脓水成疮,以蚯蚓粪吹耳中。”聤耳的别名。参见该条。
见《浙江民间常用草药》。为腹水草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即疠风。亦称大风恶疾。见《世医得效方》卷十三。《医学衷中参西录》谓治癞证,蛇退一味在所必需,以其既善解毒(以毒攻毒),又善祛风,且有以皮达皮之妙。详疠风条。
指肾。肾主水液。在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作用。《素问·逆调论》:“肾者水脏,主津液。”
病证名。《女科秘要》卷二:“此乃过食生冷,兼有风寒中胃肺经,因而生痰气急。”宜紫苏安胎散(紫苏、枳实、桔梗、大腹皮、贝母、知母、当归、五味子、甘草、石膏、桑白皮)。
①见《广西本草选编》。为竹叶椒之别名。②见《岭南草药志》。为鹰不泊之别名。各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