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名。指先躁后烦的证候。出《素问·至真要大论》。《伤寒明理论》卷二:“所谓躁烦者,谓先发躁,而迤逦复烦者也。”有谓内热曰烦,外热曰躁;烦属阳,躁属阴;内热为有根之火,外热为无根之火者。故但躁不烦,及先
【生卒】:607~700【介绍】:唐初政治家。又名狄梁公。曾任丞相,善医,尤长针术顕庆(656~660年)中,应制入关。途中,为一富室十四五岁鼻端生肿瘤如拳大的患儿施行针术,赘疣(肿瘤)应手而落。
出《名医别录》。为防风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唐代外科医家。曾任西州(今新疆境内)节度要籍的官职。撰《疗痈疽要诀》1卷,已佚。
病证名。曾鼎《妇科指归》:“经来小腹有块,痛不可忍,不思饮食,面色青黄。宜服元胡散(延胡索、制香附、百草霜,重者再加血余炭,共为细末,用益母膏和匀,砂糖为丸)。”参见血瘀痛经条。
见《福建中草药》。为糯米藤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七。即疠风。见该条。
宋代医官职称。隶属翰林医官院,其职位在大夫之下,官阶从七品,系以原军器库之副使改任本职。参见翰林医官院条。
经穴别名。见《针灸大全》。即关元。见该条。
病证名。见路际平《眼科临症笔记》。即睥虚如球。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