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指胃气上逆而致咳者,症见呕而咳,甚则吐蛔者。《素问咳论》:“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治用乌梅丸、异功散加川椒、乌梅,加味二陈汤等。参见脾经咳嗽条。
病证名。食物久停,积滞于胃而致的呕吐。《普济方》卷三百九十四:“小儿积滞吐,胸膛闷结,中脘痞闷,气不舒畅,闻秽呕逆即吐。”治宜和胃降逆。用二陈汤、枳术丸加减。
即《蒙医本草图鉴》,详见该条。
书名。明·张介宾撰。32卷。刊于1624年。本书将《黄帝内经》中的《素问》和《灵枢》二书内容重新调整归类,改编而成。分为摄生、阴阳、藏象、脉色、经络、标本、气味、论治、疾病、针刺、运气、会通等12类,
【介绍】:见霍恺条。
病名。清·何梦瑶《妇科辑要》:“子宫脱出又名子肠不收。”详子宫脱垂条。
见中国医学入门丛书条。
病名。又称脾肾泄。指五更泄之因脾肾虚弱者。《丹溪心法·泄泻》:“但得日间上半夜无事,近五更,其泻复作,此病在肾。俗呼为脾肾泻。分水饮下二神丸及椒朴丸,或平胃散下小茴香丸。病久而重,其人虚甚,宜椒附汤。
见《浙江中药手册》。为莎草之别名,详该条。
脉搏节律不匀、散乱无章、时快时慢之象,可见于气血严重消耗,病情危笃之候。《素问·平人气象论》:“(脉)乍疏乍数曰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