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疸之一。出《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多因酒疸、女劳疸等日久不愈,肝肾虚衰,瘀浊内阻所致。症见身黄不泽,目青,面额色黑,心中懊憹,肤燥,爪甲不仁,大便黑,膀胱急,足下热,脉浮弱;甚则腹胀,如有水状
病证名。《张氏医通》卷八:“有齿袒而作痛者。”袒者,露也,裸也。指牙根显露的症状。乃龈乳头明显萎缩致牙根暴露者。
证名。脽,臀部。腰痛连及臀部。多因寒湿侵袭,气血瘀滞所致。《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感于寒,则病人关节禁固、腰脽痛,寒湿推于气交而为疾也。”治参寒腰痛、寒湿腰痛、瘀血腰痛等条。
病名。多因阳明蕴热与风热之邪相搏,邪热上冲,客于牙龈所致。初起症见齿龈红肿疼痛,发热或寒热交作,继之齿龈糜烂,常易出血,或便秘恶心呕吐。治宜疏风清热、泻火解毒。可选用黄连解毒汤、清胃散、玉女煎等加疏风
十剂之一。用酸敛固涩药物组成,具有收敛精气作用的方剂。《沈氏尊生书·要药分剂》:“徐之才曰:涩可去脱,牡蛎、龙骨之属是也。”刘完素曰:滑则气脱,如开肠洞泄、便溺遗失之类,必涩剂以收敛之。”“张从正曰:
出《素问·血气形志篇》。指循行经过上肢的六条经脉,包括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太阴肺经。
证名。四肢麻木的别称。《丹溪心法》卷四:“手足麻者,属气虚;手足木者有湿痰、死血。”详四肢麻木条。
指申时。《素问·脏气法时论》:“肝病者,……下晡甚。”参见十二时条。
经外奇穴别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即悬命,见该条。
书名。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编。本书选辑《黄帝内经》中的重要内容,分为阴阳五行、摄生、脏象、经络、病能、诊法、论治、运气等八章,逐章予以语译、注释,并加按语,作为学习《黄帝内经》的参考之用。195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