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本草经疏》。即木贼,详该条。
病名。见《肘后备急方》卷三。古名缓风、壅疾,又称脚弱。因外感湿邪风毒,或饮食厚味所伤,积湿生热,流注腿脚而成。其证先见腿脚麻木,酸痛,软弱无力,或挛急,或肿胀,或萎枯,或发热,进而入腹攻心,小腹不仁,
病证名。《医学纲目》:“凡小儿所患泻痢,皆因暑湿风热,乘脾胃虚而得。”因“脾气虚,肺无所养,故大肠之气虚脱而下陷也,用补中益气,或四君子为主。”若脱出绯红或作痛者,为血虚有热,宜补中益气汤合四物汤加牡
出《本草图经》。即芒硝。详该条。
全舌紫红,频伸口外,舐左右上下之舌象。为心脾热盛之候,温疫病多见。宜清热解毒,清心凉血(见《伤寒舌鉴》)。
病名。指疝证迁延致虚或虚体患疝者。《医钞类编》卷十四:“疝亦有挟虚而发者,其脉不甚沉紧而豁大无力者是也,然其痛亦轻,惟觉重坠牵引耳。”《景岳全书·疝气》:“疝久者必多虚证,或以元气本虚而偶患者亦有虚证
《近代中医流派经验选集》引朱南山方。金银花炭、白术、黄芩、连翘各6克,大黄炭2.4克,板蓝根15克,赤芍药、鸡内金各9克,陈皮3克。水煎服。功能清热解毒,化湿消滞。治噤口疫痢,腹痛下痢脓血,口渴烦躁,
股部外上方、股骨大转子部位。又称髀枢。《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
病名。出《外科启玄》卷六。又名发眉疽、眉发、发眉、眉发疽、凤眉疽。此证生于眉棱骨上,形长如瓜,坚硬,疼痛引脑,色赤焮红,二目合肿。治同外痈。
后周时期医官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