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前咽干痛
病证名。见王之翰《妇科胎产百病》。即妊娠咽痛。详该条。
病证名。见王之翰《妇科胎产百病》。即妊娠咽痛。详该条。
书名。2卷。清·撰人不详。本书以全身各种病证为纲,病名下又罗列若干证候子目,然后将历代本草文献中的单方验方引述于后,全书共约万余方。由于取材较广,分类较细,便于查索资料与参考之用。
【介绍】:见沈璠条。
出《滇南本草》。为狼毒之别名,详该条。
见《四川常用中草药》。为地羊鹊之别名,详该条。
见《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即食积咳嗽。详该条。
见《普济方》。为棕榈皮之别名,详该条。
出《证治准绳·幼科》。即脐寒泻。详该条。
①病证名。又称水泄、注泄、泄注、注下。《圣济总录》卷七十四:“脾胃怯弱,水谷不分,湿饮留滞,水走肠间,禁固不能,故令人腹胀下利,有如注水之状,谓之注泄,世名水泻。”《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九:“若肠胃虚弱
病名。产后喘息危证之一。又名产后喉中气急喘。《产育宝庆集》上卷:“产后喉中气急喘者何?答曰:“荣者血也,卫者气也,荣行脉中,卫行脉外,相随上下,谓之荣卫。因产所下过多,荣血暴竭,卫气无主,独聚于肺中,
十二经别之一。原称手少阳之正。即手少阳三焦经别行之正经。《灵枢·经别》:“手少阳之正,指天,别于巅,入缺盆,下走三焦,散于胸中也。”在头部从手少阳三焦经分出,别走头顶,向下进入缺盆,历走上、中、下三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