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医官职称。隶属于翰林医官院。官阶从九品。参见翰林医官院条。
出《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即阴蚀。详该条。
经穴别名。出《针灸资生经》。即承浆。见该条。
见《圣济总录》卷一百五十一。即月经不调。详该条。
即养阴清肺汤制成糖浆。治证同。见养阴清肺汤条。
病证名。《竹林女科证治》:“经来如屋漏水,头昏目眩,小腹作痛,更兼白带,咽中臭如鱼腥,恶心吐逆,此血虚有热也。先用理经四物汤(四物汤加白术、柴胡、香附、延胡索、三棱、黄芩),次用内补当归丸。”
【生卒】:约十一世纪【介绍】:宋代藏族医家。西藏人。精通医学,撰有《八支心要集》一百二十章。
病名。指饮冷受寒所致的泄泻。《古今医彻·泄泻论》:“寒胜则洞泻而澄彻清冷。”《不知医必要·泄泻》:“洞泻一症,忽然大泻不止,或汗或喘,最为危候。多因夏月伏阴在内,虚寒人恣食寒凉蔬果所致。须连服大剂附子
瘀,郁滞停留之意。①伤寒病瘀热在里:①《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鞕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
病名。《古今医统》:“此因脾胃积热,风邪相干,致患眼弦赤烂。”详眼弦赤烂条。